在吉林長春,,有一座博物館——長影舊址博物館,記錄著中國電影的前世今生,。這座博物館,,承載著長春電影制片廠的記憶。長影,,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制片廠,,創(chuàng)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多個“第一”。這座博物館里藏著哪些時光記憶,?為何能成為中國電影的“藝術殿堂”,?
長影是一部濃縮的電影史
“我是‘90后’,愛看電影,,對經(jīng)典老電影并不熟悉,。若不是來到長春,或許不會打開這扇光影之門,,了解背后的故事,。”一位年輕影迷在旅行論壇上留言,。
長春電影制片廠,,是伴隨經(jīng)典老電影而存在的名字,也是新中國電影的搖籃,。長影拍攝了《五朵金花》《上甘嶺》《英雄兒女》《劉三姐》等一大批優(yōu)秀作品,,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長影舊址博物館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修繕完成,,記錄了長影的發(fā)軔,、進展、繁榮和變遷的歷史,。
走進這座博物館,,仿佛走入了一段歲月。對許多影迷和參觀者而言,,博物館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條“時光長廊”:在這條長長的走廊兩旁掛滿了老電影的海報,,頂部射燈組成了一扇銀色的大門,一層疊著一層,,既有時空穿越之意,,也有朦朧的懷舊意境;這條走廊的盡頭,,用射燈再現(xiàn)了從前人們走進電影院的場景,。“就像‘時光機’,,帶我們走入電影情節(jié),,走進那些年代,。”這是許多人的參觀感受,。
歷史圖片,、視頻資料、實物道具……長影舊址博物館保存著這些光景記憶,,就是一部濃縮的中國電影歷史。
長影舊址博物館的前身是1937年偽滿洲國時期建立的“株式會社滿洲映畫協(xié)會”,,簡稱“滿映”,。1946年4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接管“滿映”,,成立東北電影公司,,并于當年10月改稱“東北電影制片廠”,簡稱“東影”,。1946年7月,,長春電影制片廠成立,于1948年10月被東影接收,。1955年2月,,原文化部又將東影改為長春電影制片廠。1999年,,成立長影集團,。
博物館還原了許多時代元素。電影藝術館,、攝影棚,、洗印車間、文化街區(qū)等,,這些博物館場景的組成,,讓人真切觸摸和感受當時的藝術氛圍�,?v然對老電影一知半解,,也能放慢腳步細細探究。
戰(zhàn)爭年代,,拍電影付出生命
“電影幕后的故事,,我們沒有太多機會了解,這里就像一扇窗口,,讓我們得以一窺,。”參觀者口口相傳這里的神奇之處。長影舊址博物館如同一本會說話的書,,徐徐地展開時代主旋律的演變,,訴說電影背后的故事。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這是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電影《英雄兒女》里一句讓人熱血沸騰的臺詞,。在長影舊址博物館展廳,,留存了一件珍貴的手稿展品,上面詳細記錄了該電影創(chuàng)作過程中各方專家對劇中人物,、情節(jié)設置等的討論和修改意見,。
長影舊址博物館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孫野光告訴記者,電影《英雄兒女》改編自著名作家巴金的中篇小說《團圓》,�,?催^小說的人都知道,原作中,,對于“王成”的著墨并不多,。在改編后的劇本里,王成貫穿了影片始終,,成了最重要的男主角,。當時導演挑選男演員時的要求是,將王成塑造成一個普通的戰(zhàn)士形象,,而不是一出場就展示英雄的形象,。
在拍攝“為了勝利,向我開炮”這一最經(jīng)典的場景時,,這個鏡頭是一次拍攝成功的,。電影演員和戰(zhàn)士一樣“拼命”,當時布了100多個爆炸點,,開拍后,,炸點起爆,演員闖入火陣,,連眉毛也燒著了,,胳膊燒起了泡。
在不少人看來,,拍攝電影是一件風光的事情,。可在戰(zhàn)爭年代,,電影人可能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在解放戰(zhàn)爭期間,長影前身的東北電影制片廠攝制了17輯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先后派出了32支攝影小分隊,,深入前線,、工廠和農(nóng)村,拍攝了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攝制期間,,許多攝影師冒著炮火沖鋒陷陣。其中,,張紹柯,、王靜安、楊蔭萱等3名攝影師就在戰(zhàn)場上光榮犧牲,。如今,,博物館陳列的一本《東影通訊》上,就介紹了這3名犧牲烈士的名字和事跡,。
此后,,《民主東北》成為新中國第一部新聞紀錄片。長影還創(chuàng)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多項第一: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第一部動畫片《甕中捉鱉》,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第一部長故事片《橋》,,第一部譯制片《普通一兵》。
改革開放以來,,長影創(chuàng)作拍攝了《人到中年》《蔣筑英》《開國大典》等優(yōu)秀影片,。
曾經(jīng)的字幕靠“手寫”
每部電影都有不同的角色,而電影人也有分工的不同,。博物館的呈現(xiàn),,在影片之外,也能看到電影發(fā)展的歷史,。
電影字幕,,是電影中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在長春電影制片廠,,曾經(jīng)的電影字幕是由字幕美術師親自設計,,一筆一畫寫出來的。長影高級字幕美術師吳自然就曾介紹過關于字幕鮮為人知的幕后工作,。
“先在紙上打上格,,上面放上一塊透明的玻璃板,用描筆蘸上白色顏料,,在玻璃板上寫字,,再用攝影機拍到膠片上。因為玻璃透明度好,拍出來對字幕的背景沒有影響,�,!彼f,每個字都要寫出來,,一部戲大概得寫半個月,。歌舞片、戲曲片從頭唱到尾,,需要3個人分著寫字幕,,而且要求字號特別小、特別細,,跟指甲差不多大小,。
電影字幕師們總結了一條規(guī)律:字體的風格要和電影風格相匹配。比如,,驚險片的字幕可以不規(guī)整,棱角多一點,;喜劇片,,可以寫得幽默、俏皮些,。工作之余,,他們會對各種字體鉆研對比,找到最適合銀幕表現(xiàn)的字體,。
1949年國內上映的《普通一兵》,,是新中國第一部譯制片。影片中的外國演員們“說話”,,都帶著濃濃的東北口音,,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比較“魔性”,但是在那個年代,,配音聽起來很親切,。長影原配音演員胡連華揭秘,當時,,外國演員有一句臺詞是說“勝利了”,,俄語叫“烏拉”。用國語講“勝利”和“烏拉”的嘴型不一樣,,導演和工作人員研究“烏拉”翻譯成中國字,,如何念最合適。經(jīng)過集體研究,,譯制時改成“沖啊”,。
在配音演員看來,他們的工作是為聲音“化妝”。在配一般人物時,,他們會運用自己的自然聲調,,而配一些領袖或者特殊人物時,語氣會放低一些,,發(fā)音位置靠后一些,,語言速度穩(wěn)重一些。這樣,,在感情上才能盡量靠近人物和情節(jié)的需要,。
厚重與新穎并存
長影舊址博物館有厚重的歷史感。今年長春電影節(jié)期間,,導演謝飛在微博上推薦:“博物館保留了建于20世紀30年代的制片廠老建筑,,又詳細豐富地介紹了長影75年的輝煌歷史業(yè)績,圖片,、手跡,、器具、視聽史料豐富,,可看可研,。”他認為,,這里是國內保存最好的膠片電影時期資料及建筑的電影寶庫,,很值得參觀。
在長影舊址博物館,,謝飛還找到了58年前,,20歲的他隨父親謝覺哉參觀長影時的照片和父親的題字:“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彼f,,這句《中庸》里的古語,道出了電影的真諦,。
年輕影迷們認為,,除了厚重,博物館還很新穎,。它不只是展出歷史和情懷,,而是以一種新型的方式存在,即便是沒有經(jīng)歷過曾經(jīng)的電影歲月,,也很容易走進這里,,完整地了解電影藝術,、道具、特技,、工藝,、生產(chǎn)等多重主題,激起探究電影的興趣,。比如,,在攝影棚展區(qū),可以看到許多經(jīng)典電影里的道具,,探秘電影傳統(tǒng)生產(chǎn)工藝流程和電影拍攝的奧秘,;還能觀看錄音、配音,、譯制等電影后期制作的場景,;如果有雅興,還能當一回演員,,參與現(xiàn)場擬音和配音表演,。(記者 彭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