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間,,北京各大博物館,、科技館滿眼都是五顏六色的“小文化衫”,,他們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夏令營營員。但是,,有媒體調查發(fā)現(xiàn),,很多夏令營組織的博物館游學活動還停留在知識學習層面。
在博物館開展課堂外教學活動,,儼然成為一股新風尚,。在博物館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確實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在我國也有政策法規(guī)支撐,�,!恫┪镳^條例》就規(guī)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鼓勵學校結合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組織學生到博物館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各地重視利用博物館開展教學,,既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進步,,也是對教育政策的遵循和執(zhí)行,。
當參觀博物館從“選修課”向“必修課”演變,更重要的問題是,,博物館真正能為學生帶來什么,?顯然,不管是打卡式參觀,,還是考察瑣碎的文博知識,,都無法滿足博物館教育教學的初衷。
須認清的是,,博物館是有別于學校的公共文化設施,。如果學校等教育機構組織學生到博物館參觀、游學,,只是把課堂換了個地方,,并沒有在理念和方法上做相應的切換,,那么,,教育者就沒有真正把握博物館的本質。
博物館里最重要的是藏品和參觀者,,人們參觀博物館,,實現(xiàn)了人與藏品的精神互動。親眼看到“后母戊鼎”是什么樣子,,親手觸摸到科技館里展示的儀器,,暢游于驚心動魄的歷史遺跡,能夠獲得比教科書上描述更直觀的體驗,。而這種體驗是超越文本知識的,,人們到博物館參觀,最重要的不是記住展品上的標簽,、分類,,而是感知真理,從而與歷史同呼吸,與科學理念發(fā)生共振,。
國際博物館學委員會前主席,、瑞士學者馬丁·施爾認為:“博物館的本質就是社會需要的,由博物館機構反映出來的人與物的結合,,或者說博物館的本質是人與物關系的形象化,。”人們在參觀博物館時,,與展品產生有機的聯(lián)系,,這無疑是一種奇妙的體驗。比如,,和歷史人物觀看甚至使用同樣的物品,,來到歷史人物當年生活的地方,就壓縮了時空的距離,,仿佛親歷了歷史一樣,。
無論是歷史文化,還是科學知識,,課堂教學往往偏重知識性的灌輸,。物理公式是寫在紙面上的,歷代王朝年表只是一堆數(shù)據(jù),,單單憑著知識層面的教學,,學生無從感受科學原理是如何應用轉化進而影響日常生活的,無從感受“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古代歷史變革,。博物館不只是平面的復印機,,更是穿透時空的“全息映射”。到博物館開展教學活動,,必須要轉換思維,、切換頻道,讓學生真正感知博物之美,。
利用假期組織中小學生到博物館等地參觀,,其初衷自然不容否定,但也要注意規(guī)避其中的形式主義,。當下針對學生的游學活動難免陷入兩種誤區(qū):一種是把游學當成旅游,,有關機構不過是在組織低齡旅游團,缺乏教育教學的能力,;另一種是把游學片面地理解為另一種補課,,企圖換個場地灌輸課堂知識。游學學生的心態(tài)要么繃得太緊,,要么過于放松,,結果都是過猶不及。
理想的游學,,應當是張弛有道的,。無論是參觀博物館、科技館還是歷史遺跡,,學生沒必要窮于應付知識文本,,只要用心去體會,就能取得超越知識的收獲,。檢驗游學成果的標準,,不在于完成一套試題,在社會實踐表格的空白處打鉤,,而在于完善世界觀,,養(yǎng)成健全的思維能力,進而推動崇文重教的理性社會的成長,。
�,。ㄗ髡呦抵袊嗄陥笤u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