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蟬鳴悠悠。黃石大冶鐵礦萬畝槐樹林,,遮天蔽日。不遠處,礦冶峽谷橫亙,,444米深的“亞洲第一天坑”如一只碩大的漏斗鑲嵌在群山之中。
石山披綠裝,,巖壁槐花開,。經過幾十年努力,,廢渣上種出亞洲最大硬巖復墾基地,石頭上種樹,,世界驚嘆,;“天坑”變成國家礦山公園、4A級景區(qū),,每年接待游客30余萬人次,。
見縫插綠、破墻透綠,、回填植綠,,從地下到地上,從黑色到綠色,,面對資源枯竭的巨大壓力,,大冶鐵礦走出一條因地制宜的生態(tài)轉型之路。
建成我國首座國家礦山公園
據載,,早在公元226年,,大冶鐵礦就有了開采活動,“孫權筑爐煉兵器,、岳飛鍛鐵鑄刀劍”,,中國古代冶煉文明在此薪火相傳,開采史輝煌璀璨,。
這里,,采出鐵礦石1.34億噸,對新中國工業(yè)發(fā)展貢獻巨大,。經百年開采,,礦石產量銳減,東露天采場閉坑,,資源接續(xù)成為阻礙礦山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深層次矛盾,。
公園主任閻紅勇說,礦山確定“建設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文化礦山”目標,,決定開發(fā)工業(yè)旅游,,構建人與環(huán)境和諧共生、資源與自然協(xié)調發(fā)展的循環(huán)經濟模式,。
2006年,,大冶鐵礦成為我國首座國家礦山公園�,!昂霌P礦冶文化,、展示人文特色,打造科普教育、科研教學,、文化展示,、環(huán)保示范四大基地�,!遍惣t勇說,,依勢而建日出東方,、礦冶天坑,、石海綠洲、雉山煙雨,、礦業(yè)博覽,、井下探幽、芯動樂園,、天坑飛索等八大景觀,,個個特色獨具。
公園里建起礦業(yè)博覽園,、礦山博物館,,一項項殊榮接踵而來:第二家“全國工業(yè)旅游示范點”,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第一批中國工業(yè)遺產保護名錄。
旅游飯越吃越有味
“仙人鐵拐李”“中國結”“荷蘭風車”……走進公園,,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被形態(tài)各異的“鐵”雕塑所吸引,。閻紅勇說,這些都是鐵礦人用礦山廢舊機器制作而成,。
在一塊鐵礦石前,,公園導游劉源正給一群小學生講解鐵礦石的開采過程、礦山的歷史和燦爛悠久的礦冶文化,,淺顯易懂的語言,、故事化的講解,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眼里滿是驚奇和自豪,。
劉源是“礦二代”,戴過23年礦工帽,,當過采礦工段班長,。6年前,他和一班礦友放下帽子,、拿起旗子,,開始賣風景。他說,礦工賣旅游是個稀奇事,,當時有熱情但信心不足,,現在越干越有勁。
銷售部經理陳巧榮轉崗到公園已十多年,�,!跋裙P試再面試,考古詩,、文言文,、鐵礦的歷史和礦冶文化,要過五關斬六將,!”說起轉崗經歷,,她感慨不已。
每年4月的槐花節(jié)至今已舉辦七屆,,成為黃石文化旅游的品牌,、湖北“花經濟”第五朵金花,游人絡繹不絕,。記者曾到此游覽,,只見萬畝槐樹瓊花綻放,蜂飛蝶舞,,令人陶醉,。白槐、紅槐,、黃槐,、紫槐,一團團,、一簇簇,,純美中洋溢著一種純真的韻味。觀景賞花之余,,親身體驗采槐花之樂,,品槐花之甘、花茶之香,、花蜜之甜,,嘗礦山人制作的槐花包子、槐花餃子,,讓人流連忘返,。
“這旅游飯真是越吃越有味!”閻紅勇說,,礦山發(fā)展旅游經濟,,路越走越寬,,推出了竹節(jié)石、文化衫,、鎮(zhèn)紙等46種極具礦冶文化氣息的旅游產品,。
擦亮黃石礦冶文化品牌
大冶鐵礦的轉型發(fā)展,得到黃石市,、鐵山區(qū)兩級政府的大力支持,,深度挖掘大冶鐵礦1790余年的礦冶文化價值,以礦冶文化為主線,,貫穿礦區(qū)主軸,,建旅游大道、商業(yè)步行街,、世界鐵城旅游廣場等13個重點項目,,完善公園配套,,打造以礦山公園為核心的“鐵文化”主題旅游區(qū),。
展望未來,閻紅勇信心百倍,。他說,,礦區(qū)只開發(fā)了六分之一,深度開發(fā)還將繼續(xù),。
在槐花林鋪土,,見縫種花,讓林海變身四季花海,,季季有花看,;建露營基地,在林海,、花海中仰望星空,;建大型游客中心,集吃,、喝,、游、樂,、購,、住一體;建橫跨天坑的玻璃棧道,,感受在天坑上行走的驚險,;開放天坑底部游,換一種角度和視野看天坑,;利用采完的礦井,,開發(fā)井下采礦游,,體驗神秘的井下世界……規(guī)劃中的新項目將讓公園看頭更足、玩興更濃,。
據悉,,寶武集團武漢總部已成立武漢漢冶萍文旅發(fā)展有限公司,受托管理公園,,進一步增強工業(yè)旅游快速發(fā)展的內生動力,;同時,公園已與黃石文旅投有限公司達成合作意向,,共同開發(fā),、擦亮黃石礦冶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