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節(jié),,寒冷已漸漸退去,,迎著溫潤舒朗的微風,循著古樸典雅的氣息,,記者近日走進山東省魚臺縣羅屯鎮(zhèn)隨海村民俗博物館,。羅屯鎮(zhèn)以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為契機,,投資80余萬元將村內廢棄雞棚改造成面積達700平方米的民俗博物館,把收集的民間民俗用品收入館內,,完整復原前人生產生活的場景,,向觀眾展示出從民國至改革開放前后的民間生活畫卷。
進入博物館,,首先呈現(xiàn)在眼前的是隨海村的概覽圖和各景點的分布圖,,通過這些圖片可以清晰看到隨海村的整體布局以及村莊全貌,這些老照片與展現(xiàn)隨海新貌的圖片相互映襯,,默默述說著村莊的美麗變遷,。“現(xiàn)在看著這個博物館整潔氣派,,展區(qū)多樣,,物品豐富,這里從前是一個廢舊雞棚哩,,又亂又臟又臭,,村民們都是繞著走,。感謝黨的政策好,把它翻建成了這樣一個古樸典雅的博物館,�,!贝迕駨埲鹛m驕傲地告訴記者。
民俗博物館共設兩大展廳,,其中包含農具,、折紙、葫蘆,、草編,、木刻畫、根雕等10個展區(qū),,現(xiàn)已收藏的展品有紅色革命書籍,、連環(huán)畫等紅色藏品,還有老式的桌椅,、板凳,、提盒、織布機,、燈具,、陶器等1000余件套。來參觀的游客李云告訴記者:“隨海村博物館收集的物品都是接地氣的老物件,,看著這些物件仿佛能穿越到昨天,。”與其他民俗博物館的模式化不同,,來這里參觀的游客都感到十分親切,,不大的房間總讓人駐足流連。從轱轆,、扁擔,、水桶,到煤油燈,、菜壇子,、風箱,從織布機,、蓑衣,、漁網,到杈子,、鋤頭,、犁,民俗博物館的每一樣展品都是村里老百姓自己的家什,。
此外,,博物館內收藏的柳編,、葫蘆、木版年畫,、布貼畫,、麥稈畫、木刻畫,、蒲制品、手工刺繡等,,多側面反映隨海村獨具特色的地域風情和隨海人民的勤勞智慧,,生動表現(xiàn)著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年輕人了解歷史,,懂得先輩們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記住鄉(xiāng)愁,留住回憶,。
隨海村民俗博物館自開館以來,,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參觀,在讓城市人了解農村,,領略淳樸民風習俗,、風土人情的同時,對魚臺縣悠久的歷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ū緢笥浾� 趙秋麗 本報通訊員 王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