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的力量
我從小在四合院里長大,沒想到自己會到“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來工作,。四合院里春夏秋冬季節(jié)分明,,可以接地氣、望天空,。
事實上,,對故宮每一間屋、每一寸土的深情,,并不是在我擔任故宮博物院院長以后才放上心頭的,。1989年,我兒子5歲,,我愛人在國外上學,,平時由岳父母照看小孩,一到星期天,,孩子歸我管,。他問上哪兒啊?我說帶你玩去,,看皇帝住的地方,,就把他帶到故宮。第二個星期天,,又帶他去,。等到第三個星期天,他已經不怎么樂意來了,。一連5個星期天,,我都是一邊帶孩子一邊工作,把故宮的很多細節(jié)都進行了拍攝,,仔細研究,。我要把那些恢宏的皇家古建筑當成一本書去閱讀,而不是當成一個景點去游覽,。
到故宮“看門”以后,,每天8點,我都要向西沿故宮巡查一圈,。媒體朋友們報道我,,說我“第一個走遍故宮9371間古建筑房屋”“第一個將故宮藏品數量精確到個位數”。我想,,這是“看門人”應該做的,。穿著布鞋走在故宮里,當朝霞滿天的時候,,當日落西山的時候,當月亮升起的時候,,望著故宮,,我心底就漫出一種靜靜守護的幸福感。
紫禁城的600年,,承載了很多歷史與記憶,,更見證了時代的變化。當下,,無論是博物館界,,還是與之相關的學術界、文物界甚至是媒體領域,,都在思考改革,,也都處在改革中。長期以來,,很多人寧可選擇逛街,,也不肯來博物館看上一眼。當人們想到博物館時,第一反應總是缺乏興致,,冰冷,、單調成了展柜里文物的代名詞,很多人只是匆匆在相機里留下幾張影像便離開,,更不必說有何收獲,。如何讓故宮文化遺產資源“活起來”,是故宮博物院應該思考,、研究和實踐的重要課題,。
今天,故宮博物院的建設和發(fā)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故宮博物院要通過舉辦更好的展覽,、更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回報社會。2019年,,故宮博物院接到通知,,北京市要求把城市中軸線點亮。當時故宮博物院員工都已經開始休假,,初三我們把相關的員工們請回來開始籌備,,4天的研發(fā)、8天的安裝,,經過12天的努力,,故宮博物院終于如期于正月十五第一次在夜間對觀眾開放,第一次在夜間大規(guī)模把紫禁城照亮,。
登上故宮城墻,,觀賞串聯(lián)起來的一系列展廳,包括午門雁翅樓內的《賀歲迎祥——紫禁城里過大年》,、東華門內的《營造之道——紫禁城建筑藝術展》,、神武門內的《愛琴遺珍——希臘安提凱希拉島水下考古文物展》,在展廳內還可以觀賞藝術家的表演,。沿著城墻前行,,可以看到燈光映照下金碧輝煌的紫禁城。走在城墻上可以看到《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被完整投影在古建筑屋面上的恢宏壯觀,,可以觀賞暢音閣大戲樓里京劇藝術家的表演,,可以在角樓里觀賞VR影片的播放,走下城墻還可以欣賞被燈光投射在紅墻上的“上元節(jié)詩句”,。人們在夜色中的故宮博物院,,獲得了從未有過的文化體驗。數百家中外媒體把故宮的迷人景色向全世界進行了大量推送,,一個揭開夜晚神秘面紗的紫禁城,,一個擁抱現代城市生活的故宮,,一個為滿足民眾文化需求不懈追求的故宮博物院,以新的形象呈現給世人,,呈現給世界,。
明清兩朝豎立天燈、萬壽燈是宮廷內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但是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清朝走向衰弱,就再也沒有能力把天燈,、萬壽燈豎立在乾清宮前,。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故宮博物院重新把11米高的一對萬壽燈,、14米高的一對天燈在乾清宮前豎立了起來,。很多觀眾為觀看這一景觀而來,80個國家的駐華大使齊聚萬壽燈,、天燈前合影,。
為期3個月的《賀歲迎祥——紫禁城里過大年》展覽閉幕了,經過辛辛苦苦研發(fā)的萬壽燈,、天燈和宮燈不應從此消失,,希望它們能夠留存在城市中,為此故宮博物院舉辦了專場公益拍賣,,并對社會宣布拍賣所得全部資金捐獻給國家級貧困縣,,這一行動得到了社會支持,最終這組萬壽燈,、天燈和宮燈拍出了2000余萬元,,拍賣款項全部捐獻給了廣西、內蒙古等地的4個貧困縣,。扶貧是今天中國最重要的時代任務,,故宮博物院也能夠光榮地參與其中,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作出貢獻,。
(節(jié)選自《我是故宮“看門人”》,,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