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學術筆談】
紫禁城,作為一個文化整體,首先體現在建筑文化上,,其次典藏有匯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各類載體——可移動文物,再次為無形的明清歷史文化脈絡,,它們共同展現與詮釋著先民的價值觀與生產生活方式。為方便保管與研究,,紫禁城(故宮博物院)從材質與形態(tài)上將藏品186萬余件(套)分為25大類,,如青銅器、玉石器,、法書名畫,、陶瓷器、琺瑯器,、漆器,、金銀器、服飾,、家具等,。而從功能屬性上,大體上又可分成六大類別,。
第一類是國家政權的象征物,,古代禮制的實證,如各種禮器,、皇帝御璽,、鹵簿儀仗、皇帝禮服等,。中國是禮儀之邦,,諸禮存諸典籍,也昭顯于器,,即“器以藏禮”。特殊的重器成為國家的象征,,如傳說大禹鑄造九鼎,,歷傳于夏商周,所以后世均大力搜求鐘彝鼎鼐,。為記述三代以上文化氣象,,宋徽宗敕編《宣和博古圖》,,呂大臨著《考古圖》,清乾隆帝敕編“西清四鑒”,。因而,,青銅禮器成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重要文物。玉器出現于新石器時代,,君子比德于玉,,歷代帝王廣泛搜求玉器,皇帝御璽也主要以玉為之,。傳說秦代李斯所刻“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傳國玉璽,,歷代帝王孜孜搜求不得,但均沿襲天子六璽并不斷增益,,作為王朝發(fā)號施令的權力象征,。故宮博物院收藏有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圭璋璧琮等玉器,是先民敬天禮地之物,。清王朝御璽“二十五寶”至今如數保存在故宮,,是我們認識封建社會權力中樞運行的重要物證。
服飾帶有鮮明的時代表征,,封建時代等級尊卑于衣冠一目了然,。故宮博物院收藏了大量服飾文物,特別是清代遺留的帝后禮服,,既體現了《周禮》記載的各種象征“十二章紋”,,而披領箭袖又體現了滿洲的民族特色。帝王的威儀,,還需要恢宏的鹵簿儀仗來烘托,,金聲玉振,旗飄旌揚,,表現儀式的盛大與肅穆莊嚴,。故宮博物院收藏著成組的清代鹵簿儀仗。清朝以騎射立國,,十分重視對武器裝備的制造,、管理與使用。故宮博物院珍藏有舉行閱兵與秋狝大典的戎服與各類武器等,。
第二類是生產生活實用器,,真實反映了清代尤其是宮廷的生活習俗與風尚。明清帝王日常衣食住行各種用具,,在故宮博物院文物藏品中占比最大,,舉凡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無所不包,,尤以清代為多,。比如帝王追求舒適與唯美的便服鞋帽,、珠玉首飾,、鋪墊幔帳,,以及縫紉這些成品所用的布匹絲料等,多達十余萬件以上,;各地制作的飲食器大宗瓷器,,大量供奉內廷,故宮博物院典藏多達三十余萬件,。清代宮廷造辦處還設立四十余個作坊,,承制宮內日用所需,包括沐浴盥洗化妝器具,、取暖納涼器具,、照明器具等。諸如滿族餐飲習慣所用多穆壺,、火鍋等,;清代盛行吸聞的鼻煙容器,即今人當作藝術品的鼻煙壺,;傳統扇子,、機械風扇,甚至盛冰隔熱的“冰箱”,,以及取暖用手爐,、炭盆等,存量均不在少數,。床榻,、椅凳、桌案,、箱柜等家具,,故宮博物院尚存有六千余件�,;适疑钣闷穬�(yōu)選良材,,巧匠制作,精雕細琢,,今天看來均是美妙的藝術品,,凝聚著古人的聰明才智。
第三類是清賞藝術品,,如歷代書畫碑帖,、宋元瓷器、歷代玉器,,以及時作清供,。為怡情悅性,帝王們多鐘情于古書畫金石等,,皇室從不同渠道匯集了歷代大量書畫作品,。本朝帝王游藝翰墨的作品以及詩文手稿,對后世子孫而言是先王“手澤”,,必世世永寶,;當朝書畫大家與翰林名臣的作品也多有貢獻,且宮內專設如意館招攬畫師大量繪制,。對內府所藏大量書畫作品,,乾嘉時期先后敕編《秘殿珠林》《石渠寶笈》及續(xù)編三編。帝后用于創(chuàng)作或鑒賞書畫所用的“鑒藏印”,、帝后抒發(fā)情感所制的各類“閑章”等,,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如“為君難”印,,即折射出雍正帝為政的心路軌跡,。此外,為展現國力昌盛,,紀功垂遠,,清朝還繪制了各種紀實性繪畫,不僅具有藝術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除了書畫以外,歷代玉器,、清雅宋瓷等也被視為珍奇雅玩搜羅入宮,。清帝還敕令研發(fā)新品,成為時興之作,,如清代創(chuàng)制的畫琺瑯器,、玻璃器等,以及巧制雅做的把玩陳設玉器,、漆器,、瓷器、盆景,、牙角器,、墨硯等,皇帝認為這些作品“宜子孫”而令“子孫永�,!�,。
清代宮中盛行戲曲活動,遺留大量戲曲文物,,包括戲衣,、盔頭,、砌末、戲本,、戲曲演出人物畫等,,具有極為珍貴的戲曲史料價值。舶來品鐘表,,在清代并不主要作為實用計時器,,而是作為室內陳設與欣賞之用。今天看來,,它們不只是藝術品,,而且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機械科技水平,也反映著中外交流的歷史,。
第四類是文化的直接記錄——書籍,。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發(fā)展至今的文明,,原因之一就在于先人將文化與精神書之典籍,,藏之冊府,歷代遞傳,。文教為先,,歷代帝王大張旗鼓地搜求古籍。清“世祖入定中原,,命馮銓等議修《明史》,,復詔求遺書”(《清史稿》),到編纂《四庫全書》時,,乾隆帝更是連續(xù)發(fā)布征書諭旨,,大規(guī)模征集民間藏書。清內府藏書,,上溯宋,、元,編有《天祿琳瑯書目》,。除宋元版古籍外,,設武英殿刻書處,編纂刊刻的《古今圖書集成》《康熙字典》等大量殿版刻本均完好保存,,武英殿殿版的木板現存24萬余塊,。
第五類是宗教器具。明清皇室有著多種宗教信仰,,或佛教,,或道教,或薩滿教,故宮博物院尚遺存大量神像,、供器,、法器等,而尤以佛教文物為多,,少數為清代蒙藏地區(qū)宗教領袖進獻,,大部分為宮廷造辦處所造,如無量壽佛成千上萬,,佛堂內陳設盈壁滿堂。尤其重要的是大量佛像與供器,,多存于原清宮各處佛堂,,至今擺放位置未曾變動,真實地反映了清代藏傳佛教在宮內的表現形式,。
第六類是檔案,。即明清兩朝政權運轉過程中形成的文書,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清代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情況,,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價值。在清末民初幾經散佚流轉,,遺留至今尚有一千余萬件,,現主要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典藏,少量與故宮宮殿陳設,、建筑與服飾,、瓷器圖樣等密切相關者留存故宮博物院。
此外,,1949年以后,,按照現代博物館的各類征集藏品方式,又不斷豐富藏品數量20余萬件,。以上所述,,僅為概略,篇幅所限,,實難細數,。我們應該更好地以匠心呵護遺產,深刻詮釋其中蘊含的深邃思想與偉大智慧,,讓其人文精神永遠滋養(yǎng)中華兒女的心靈世界,,智慧光芒永遠照耀中華民族的前進道路。
(作者:任萬平,,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