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好久不見,,武漢》導演竹內亮:不要小看觀眾 想做能賺錢的紀錄片導演
“我的日本朋友對武漢有很多偏見,。作為住在中國的外國人,作為紀錄片的導演,,特別想去拍武漢,,想給全世界介紹真實的武漢�,!币驗榕臄z《南京抗疫現場》《好久不見,,武漢》等抗疫紀錄片的日本導演竹內亮在國內真的火了。這個在南京已經生活了7年的日本導演日前來到上海,,參加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的金爵紀錄片主題論壇,。
說起上海,,竹內亮回憶起自己2010年還在擔任日本NHK紀錄片《長江天地大紀行》的導演時,,他和拍攝團隊花了一年時間,,拍攝長江沿岸人們的生活。當時他們從長江源頭到最后一站上海,行走6300公里,,這次經歷也成為他今后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最終他選擇來中國發(fā)展,,在南京定居。
7年時間里他不斷的行走,、拍攝,、記錄,紀錄片《我住在這里的理由》巡著“通過居住在日本的中國人和在中國的日本人,,實現兩地間互相加深認識”這樣的創(chuàng)作初衷,,至今拍攝集數超過200集,網絡播放量超過2億,,也為自己積累了數十萬的“粉絲”,。
而在這個特殊的年份,他所記錄下的抗疫影像《南京抗疫現場》在日本雅虎網站發(fā)布后迅速登上頭條,。他將自己在南京親身經歷的抗擊疫情的經過展示給日本國內,。當時日本疫情越來越嚴重而防護力度卻遠遠不夠,。他希望通過紀錄片喚起政府和民眾的重視,。
武漢“解禁”后他,他又第一時間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這座曾處于疫情風暴中心的城市,,向全世界展現真實的武漢現狀,。《好久不見,,武漢》被中國外交部點贊“以普通人的視角展現了武漢這座城市經歷疫情創(chuàng)傷之后的實景,,以及武漢人民堅韌、豁達的精神�,!币脖粡V大中國網友評價為“客觀”“真實”,。
喜歡“出鏡”的導演
與一般印象中躲在攝像機背后的導演不同,竹內亮是個喜歡出鏡的導演,�,?催^他紀錄片的人都知道,他幾乎出現在每一集,、每一部影像中,以第一視角拍攝,,記錄拍攝對象的生活百態(tài)。
竹內亮說,,這是他拍紀錄片20年來,,自己琢磨出來的一條經驗,。“站在鏡頭前與被拍攝者交流更能體現影片的真實感,�,!庇袝r候導演站在鏡頭背后與被拍攝者對話,,會讓被拍攝對象有“被安排”的感覺,,越“安排”越假,,為了拉近與被拍攝者之間的距離感他選擇走進鏡頭里和對方交流,。
《好久不見,武漢》記錄了武漢“解禁”之后,10個當地人的10段故事,,因為成片長短的問題他與制作團隊再三“糾結”,。此前他們拍攝的成片時長都在15分鐘左右,,甚至有人覺得15分鐘也太長了,。“現在這個時代,大家都只看短視頻15秒,,30秒,,一個小時的視頻,給誰看,?”但是竹內亮這一次卻堅持要做長視頻,, “當時我想,哪怕只有100個人看,、10個人看也可以,,這次我就是想做長視頻,要不然這些素材無法完整展現,,也無法滿足自己表達的愿望,。”
到現在為止《好久不見,,武漢》在所有平臺的點擊量超過了3000萬,,外語字幕被翻譯成了12種語言。竹內亮說:“真的完全沒有想到,,所以我們不要總是吐槽觀眾,,小看觀眾,說什么觀眾只愛看美女和快餐視頻,。對于觀眾來說他們真正想看的是有質量,、有內容的視頻,時間長短并沒有關系,�,!�
然而當記者問到他對大銀幕有沒有“野心”的時候,他反而表示無所謂,,“抖音、快手上也有很優(yōu)秀的內容,,電影院里也有爛片,。拍電影的人很牛逼,拍網絡節(jié)目的人很low,?我不這么認為,。”在他看來播放渠道,、平臺不應成為束縛紀錄片拍攝的理由,。
想做能賺錢的紀錄片導演
拍紀錄片=不賺錢,幾乎是電影行業(yè)里的一條定論,,不僅在中國,、日本,全世界都是如此。雖然近年來國內紀錄片創(chuàng)作與視頻網站的合作似乎打開了新的商業(yè)窗口,,《舌尖》《我在故宮修文物》相繼爆紅,,讓不少人看到了紀錄片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在竹內亮看來,,真的要靠紀錄片賺錢,,依然很難。僅靠播放平臺流量變現,,很難支撐節(jié)目的制作開銷,、人員成本。
“今天來參加電影節(jié)的論壇,,大家都聊得非常正經,,但其實我最想問幾個中國同行,你們是怎么賺錢的,?”
“你現在是網紅了,,是不是能賺到錢了?”竹內亮經常會被身邊的朋友這么問,�,!半m然和以前相比已經在推廣上稍微有了點優(yōu)勢,但是光靠拍紀錄片還是很難,。其實,,我也想嘗試做一些‘賣票’的紀錄片,到時候會不會有人愿意出錢看呢,?尤其是現在這個大家都習慣了免費看視頻的時代,。”他同樣表達了自己的憂慮,。
竹內亮告訴記者,,現在采取的策略是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做別的,他所經營的團隊已經開啟了全新的創(chuàng)作平臺,,“專攻”日本娛樂情報,,并通過他的知名度來接廣告和贊助商。為了經營自己的公司,,他甚至還做過直播帶貨,、演講和粉絲互動,還經常在自己的微博上“哭窮”,,博取粉絲“同情”,,久而久之粉絲們也默認了他是個”很窮”的導演。
把中國好玩,、有意思的東西分享給全世界
來上海之前,,竹內亮剛剛完成了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拍攝,,最近他想記錄后疫情時代的中國。
“外國人通常只關注中國的大城市,,但沒有人關注少數民族,、農村、西部偏遠地區(qū),。我本身就喜歡少數民族的文化歷史和生活,,我的員工也告訴我,他曾在那里支教,,很值得把那里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分享給大家,,他強烈的愿望也打動了我�,!�
竹內亮是個隨性的人,,一直以來都采用無臺本拍攝方式,除了地點是事先確定的,,一路上能拍到什么,,需要導演和拍攝團隊隨時發(fā)現。在涼山他過上了早上5點起床,,去農田里干活,,去農民家里“蹭飯”的日子,還曬黑了不少,。
“去了之后,,我發(fā)現那里跟我之前的想象完全不一樣�,!敝駜攘琳f,。
他和拍攝團隊來到了“懸崖村”,那是涼山彝族自治州的貧困地區(qū)之一,,也是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中的典型例子,。當地村民告訴他,以前他們進出村子需手腳并用,,攀爬800多米高的藤梯�,,F在他親眼看著他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大房子。
“房子里有免費的洗衣機,、電網絡,什么都有,。我問山里的人現在生活好,,還是以前的生活好,所有人說現在的生活好,。中國的速度和執(zhí)行力太讓我驚訝了,�,!�
竹內亮說,這部片子制作完成后,,主要還是面向國外的觀眾,。“大涼山有很好吃的,,風景特別漂亮,,我想把我所看到的分享給日本和全世界的人。現在還是有很多人不了解,、不喜歡中國,,所以我想把中國的好玩、有意思的東西介紹給大家,,這是我們的最想做的事情,。”(記者解敏,、劉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