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還有論調斷言“唯有藝術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但眼下,,人工智能的畫作已然成為市場中的聚光點——一幅由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的肖像畫將在10月亮相佳士得拍賣,估價為7000-1萬美元之間,。在國內,首屆全球AI藝術大賽正在征集階段,,獲獎作品也將走上拍場。有人認為,,隨著人工智能繪畫技術的成熟,,藝術品市場也將形成新的秩序,變得“平價”,;也有人認為,,AI藝術會有屬于自己的消費市場,形成新的藝術分支……
新興的藝術
10 月 23 日- 25 日,,佳士得將成為首個出售 AI 藝術品的大型拍賣行,,以“適應藝術市場的變化”。拍賣的作品是一幅名為Edmond的肖像畫,。法國藝術組織Obvious在網(wǎng)絡中輸入了橫跨14-20世紀超過15000幅人像,,然后機器根據(jù)訓練指令創(chuàng)作出若干新作品,Edmond便是其中的一幅,。
關于AI的藝術作品拍賣,,此前有過先例。2016年,,Alphabet旗下谷歌曾在舊金山舉行一場畫展和拍賣會,,29幅畫作賣出了97605美元。今年2月,,Obvious團隊將它的第一幅作品Le Comte de Belamy賣給了一位巴黎收藏家,,價格約為1.143萬美元。即將在佳士得上拍的Edmond肖像畫的意義不同以往——佳士得的一篇新聞稿提到,,“這標志著 AI 藝術將踏上世界拍賣舞臺”,。
初步試水藝術市場,1萬美元左右的價格讓業(yè)界人士感慨“相較于大師級的作品,,AI作品不知道便宜了多少倍”,。部分業(yè)界人士認為AI藝術的來臨將改寫藝術市場秩序:一旦人工智能繪畫技術成熟,一件作品的獲得將更快更廉價的時候,,藝術品的價格被人工智能作品拉低并不是沒有可能,,對于藝術品市場特別是工藝品市場的沖擊開始顯露,。
前瞻的危機感并未阻礙AI藝術前行的腳步。面對AI作品在藝術市場零星出現(xiàn),,缺乏全球性活動的現(xiàn)狀,,由清華大學相關部門、藝評網(wǎng)和英諾天使基金共同發(fā)起的“首屆全球AI藝術大賽”便應運而生了,,評選結束后,,還將設有拍賣環(huán)節(jié)。對于“人工智能是否會讓藝術變廉價”的問題,,大賽發(fā)起人孔中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AI藝術能否被中國市場接受還是一個問號,。”在大賽征集階段,,AI藝術的面貌超過了孔中早先的預期:“很多項目不光是藝術家在做,,而是由科技能力較強的團隊做出來的。每個團隊要有算法,,有圍繞算法設計產品的能力,,每一個項目能創(chuàng)造出各種各樣的作品。作品不只是一幅油畫那么簡單,,而是一種融合的多元的面貌,。”對此藝評人王晶晶認為,,與強調物以稀為貴,、原創(chuàng)唯一性的傳統(tǒng)藝術屬性不同,AI藝術偏向“共享型”,,具有多人參與,、快捷創(chuàng)作的特點。對現(xiàn)有藝術市場的影響,,與其說是沖擊,,不如說是分流,可能將形成一個AI藝術消費市場,,與原有藝術市場并行,。
孔中表示:“隨著時代發(fā)展,會有新人喜歡新的東西,,AI藝術,,相當于給藝術市場帶來了新門類。AI藝術不可能取代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但對于中低端藝術市場會有較大沖擊,。如果平庸的作品不具備巨大增值潛力,僅僅作為一種裝飾,機器便可以取而代之,�,!�
誰會被AI取代
“藝術創(chuàng)造不只是人類的專屬品�,!边@句話是即將攜作品在佳士得上拍的Obvious團隊的座右銘,。其中的一位成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保守的藝術界更接受實體作品。他們明白我們不是在試圖欺騙藝術界,,是想要成為現(xiàn)代藝術家,。”
AI藝術的到來某種程度上將藝術家身份置于了一種窘境,,機器人能否搶走藝術家的飯碗,,成為了許多媒體關注的話題。在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陳炯眼中,,AI時代會讓藝術家身份褪去光環(huán):“盡管今天藝術家還是一個讓人羨慕的職業(yè),,代表了專業(yè)、教育背景,、文化知識,甚至是生活態(tài)度和財富,;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入,,這些標簽在未來或許不再只是貼在專業(yè)人士身上的標簽。人人都能夠運用科技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人人都能稱之為藝術家,。從某種程度上而言,藝術家也就變得平價起來,,不再是眾人眼里的陽春白雪,。”
然而,,在一些在畫廊,、藝術機構有著多年從業(yè)經歷的資深人士眼中,人工智能與藝術家還不可相提并論,。白盒子藝術館副館長曹茂超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談到,,藝術品的誕生依賴于“藝術家”的修養(yǎng)與思維,而不是“人人”可以運用的技術,,“藝術家的思想不僅是特立獨有的,,同時還是在隨著閱歷的增加和研究的深入不斷運動的。此外,,藝術創(chuàng)作的媒介不僅僅是繪畫和攝影作品,,‘在場性’藝術需要具體的藝術家參與到現(xiàn)場完成的裝置藝術、行為藝術以及影像藝術”。
在AI藝術初步起航的時刻,,人工智能與藝術家的互動關系更是一個引人注目的課題,。“人工智能解放的腦力勞動,,在此基礎上是要讓人類進行很多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活動,。”中山大學人機互聯(lián)實驗室主任翟振明曾對現(xiàn)階段藝術家與機器的合理關系進行闡釋,。
對于機器人搶走誰的飯碗的問題,,孔中給出了解讀:“現(xiàn)階段,機器很難賦予藝術品情感要素,。能部分解決審美問題,,解決不了感情問題。對于水平比較低的藝術家或者說畫匠,,機器作品確實能構成威脅,,深圳大芬村的生意或許會受到影響;但是對于優(yōu)秀的藝術家,,可能人工智能會成為他們的工具,,提升創(chuàng)作過程�,!盇I藝術的到來對藝術家如同一次檢驗,。真正有才能的藝術家可以一直創(chuàng)作下去,而在藝術行業(yè)勞動的人確實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
前景何在
AI藝術試水藝術市場的當下,,對于中低端藝術市場和部分藝術家人群來說,將面臨一定的沖擊,。但在許多業(yè)界活動的組織者,、機構經營者、院校學者眼中,,與人工智能的“角力”將為藝術領域帶來許多機遇,。據(jù)曹茂超介紹,白盒子藝術館在2015年便為著名藝術家繆曉春呈現(xiàn)了他的“算法繪畫”,,剛剛結束的展覽則是年輕藝術家張周捷的計算機生成創(chuàng)作,,兩個藝術的作品都運用了科技與智能。作為798藝術區(qū)中最有代表性的機構之一,,已經開啟了AI藝術展風向的新模式,。
眼下,首屆全球AI藝術大賽正在征集階段,。面對已經報名的來自世界各地的100多個團隊的算法和作品,,孔中表示,,雖然現(xiàn)在還有許多全新問題亟待解決,但是前景是很廣的,�,!坝捎趨⒃uAI作品的復雜性,評選標準尚未最終確定,。目前評審團隊有科學家和藝術家,,暫時的標準可總括為‘人類智慧為起始,以機器算法為終點’,。AI藝術前景很廣,,我們并不局限在傳統(tǒng)藝術的范疇之中。隨著社會發(fā)展,,會有更多新形態(tài)的藝術表現(xiàn)出現(xiàn),,人工智能可以和很多東西結合,創(chuàng)作出新的類別,,具有時代特征,。跳脫出純藝范疇,AI藝術有許多產業(yè)機遇和賦能空間,,向服裝,、影視、汽車等等多方面延展,�,!睋�(jù)了解,BAT三家均是此次大賽的活動合作伙伴,。按照原計劃,,獲獎作品將于評獎后亮相阿里線上拍賣平臺,。
談及AI藝術的前景,,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徐英瑾提出,人類藝術家可能將與深度學習技術展開一場“反模仿與模仿”的競爭,�,!八囆g家將深度學習技術當成一種新的繪圖軟件來加以積極學習,即運用這些工具來進行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藝術創(chuàng)作,,就像高明的攝影師也能夠通過對于手中機器的技術參數(shù)的調整來完成富有獨創(chuàng)性的藝術創(chuàng)作一樣,。就此,人類美術發(fā)展中是否會出現(xiàn)一個(或不止一個)新的藝術流派,,也未為可知,。”
�,。ū本┥虉笥浾� 隋永剛 胡曉鈺/文 宋媛媛/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