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那些低調(diào)的城市風情 在短視頻中滿血復(fù)活
那些火爆的短視頻軟件,、視頻社交平臺誕生之初,,我們都以為其傳播功效不外乎high版的朋友圈,,或者影像語言版的微博,何曾想到,,正是大眾隨手拍攝,、不加修飾的短視頻,反而使一些低調(diào)到?jīng)]故事的城市角落滿血復(fù)活,,甚至稱霸節(jié)假日旅行榜單,。
近來,,因為在“抖音”中頻頻露臉,,重慶和西安這兩座城市驟然“收割”了大批游客。那些畫質(zhì)參差,、音質(zhì)炸裂的短視頻,,都在認真聚焦著重慶洪崖洞的燈火、橫穿居民樓的輕軌,、過江索道,、靜默的城墻,再配上一曲“西安人的城墻下是西安人的火車,,西安人不管到哪都不能不吃泡饃”……線上百萬點贊,,線下游客蜂擁。
根植于俗世的城市圖景勾走人們的心魂,。原來國內(nèi)城市還擁有締造新熱點的能力,,原來素面朝天的舊風景還能重新得寵。
從前,,怎樣的文化產(chǎn)品能定義一座“別人的城”呢,?我們需要一部小說,一首歌,一部電影,。仿佛演繹城市氣質(zhì),,必開闊如《愛樂之城》《愛在日落黃昏時》《午夜巴黎》——最次也要賦予一點藝術(shù)氣韻,非成都“土著”的歌手,,也有本事讓你篤信,,靠近這座城市必須“走到玉林路的盡頭,坐在小酒館的門口”,。
文學藝術(shù)對城市的塑造,,每一步都踩在人的心理需求點。然而,,文化精加工的名額畢竟稀缺,,大多數(shù)城市和地標難以奢求,只能沉默陪伴百姓淡如水的小日子,,無法躋身熱門“朝圣地”,。不過,遇見短視頻平臺后,,城市便開始與人們產(chǎn)生截然不同的聯(lián)系方式了,。
我微信里有一個文化交流群,90%的成員來自北上廣,,酒泉地區(qū)某縣城的小楊哥時常自嘲,,住戈壁灘深處,感覺自己需要“在全世界邊緣呼喚愛”,。但是,,偏偏小楊哥是300人群中最受歡迎的“群寶”,因為他分享的小視頻太驚艷了,!
小楊哥隨手拍的十幾秒鐘視頻里,,那座游客罕至的縣城,秋天的晴空澄澈到極致,,點點雪山浮于天邊,;夜幕降臨,居民三三兩兩悠然散步,,羊肉小館里的燒烤架滋滋作響,;湖邊野炊,風聲和爐煙輕輕穿過胡楊林,,孩子聚湖灘上撿石子打水漂,。
小楊哥的城,我們不曾抵達,,可微信群小視頻已然給出了一種定義,,荒漠有座城,,非常靜,非常美,。
那些沉默太久漸被遺忘的城市故事,,在短視頻文化中找到續(xù)寫的可能性:短視頻的全民性和碎片化,剝離了精致的藝術(shù)感,,遠離玻璃櫥窗,,城市洗掉附加的濃妝,露出最真性情也最可愛的面容,。
短視頻分享,,是基于我們私人、隨性的心理分享特質(zhì)的——因為流行風潮,、群體心理,、審美轉(zhuǎn)變等因素的化學作用,使得碎片化的影像快速聚集,,擴大為群體認同,。
短視頻對于年輕網(wǎng)友、游客而言,,是記錄旅程的新潮手段,。我們可以毫無壓力地、隨心所欲地展示所見所得,。當?shù)谝淮巫哌M一座城,,好奇的眼睛最不受限,往往會突破大眾固化的刻板印象,。你們提到重慶就要甩出的標簽是霧都,、麻辣、飆車,,可我們偏偏愿意站在街道上,,仰頭望一望洪崖洞的點點燈火,,甚至更放飛思緒地聯(lián)想一下,這樣紅通通的魔幻光河好像《千與千尋》里夜色傾城時的湯屋,。
舊時出門行走靠經(jīng)驗帖,,很慶幸,現(xiàn)在我們通通不需要了,。一部手機和自己的目光,,即可打造獨一無二的城市名片。只要人們足夠細膩有心,,平凡小城名不見經(jīng)傳的風物,,也可能深深打動你我,,甚至獲得名揚天下的轉(zhuǎn)機。
例如,,之前好幾個朋友提出要去我的家鄉(xiāng)小城旅行,,我脫口而出的第一反應(yīng)是:“天吶,那么無聊的城市,,有什么好體驗的,!”然而他們完全沒理會。朋友抵達第一晚就發(fā)來秒拍視頻,,曬出某家海鮮小館里琳瑯滿目的食材,,連聲感嘆垂涎三尺……原來,我曾擁有一座美食至上的海濱城市,;而另一個攝影師朋友跑到郊野蹲守一夜,,隔日在朋友圈秀出星海壯闊翻涌,天地間光彩流溢,。
而這正是在我口中那個“最沒有故事的旅游荒漠之城”,。固化心中二十幾年的“家鄉(xiāng)名片”,被朋友的短視頻撕碎了,。我很愉快,,因為幸好我和他們都沒錯過這里的隱性美學基因。
回頭審視,,“滄海遺珠”之城能走紅短視頻軟件,,并非一場意外。比如,,有些城市本身就少有地域?qū)俑�,,語言辨識度高、本地美食傳播廣,、江湖血性,,等等……
短視頻推開了認知城市的另一扇門,那未來的無數(shù)可能性是很值得期待的,。在年輕一代旅行者的世界里,,他們偏愛極其“自我”的旅行習慣:旅行線路DIY、自助游,,旅行場域的獨立探索,,善于駕馭新工具,運用新媒體社交渠道表達直覺和獲得感,。
毋庸置疑,,短視頻是年輕一代重新建構(gòu)城市內(nèi)涵的通道。人到江南,,你只愛流連“牡丹亭上三生路”,,我也可以大贊橋頭燒餅攤,。何來標準?讓人從心底舒暢地笑了,,就是最好的旅行,。精巧玲瓏也好,粗糙“土味”也罷,,我們彼此允許不同定義城市美學的方式,,包容千萬種抵達旅行滿足感的算法。
所以,,與其說有些城市在短視頻文化中“逆襲”,,不如說,終于有人愿意讀懂他們的優(yōu)雅,,讀懂他們的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