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今日大寒:明朝換新律,梅柳待陽春
“臘酒自盈樽,金爐獸炭溫”,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也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在一年中最嚴寒的時節(jié)里,朔風凜冽,,冰天雪地,節(jié)氣輪轉了一圈,,準備開始新一年的輪回,。冬天走入尾聲,春天的腳步慢慢臨近,,枝頭開放的臘梅已在翹首期盼著新春的陽光,。
大寒到頂端 日后天漸暖
據清朝農書《欽定授時通考》引《三禮義宗》記載:“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贝蠛畷r,寒潮頻繁,,與之帶來的是雨雪交加,,大風相伴�,!靶『蠛�,,無風自寒”“大寒時處三四九,天寒地凍冰上走”……從這些俗語中,,也能體會到人們對于氣溫冷到極致的感受,。
以五天為一候,古人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始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痹诖藭r節(jié),,雖天寒地凍也不阻礙生命繁衍,母雞提前感知到春意的萌動,,開始孵小雞,;鷹隼之類的飛鳥盤旋于空中,厲猛、迅捷地進行獵食,,以抵御嚴寒,;水域中的冰塊雖厚實,然物極必反,,凍到極點便也意味著走向消融。
人們常說冬去春來,,在這樣一個辭舊迎新的節(jié)點,,文人墨客寫下許多與大寒有關的感慨之作。無論是宋代邵雍《大寒吟》中的“舊雪未及消,,新雪又擁戶”,,還是唐代孟郊《苦寒吟》中的“厚冰無裂文,短日有冷光”,,都從冰雪角度描繪了嚴寒的天氣,。宋代盧梅坡《雪梅·其二》一詩中提到的:“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并作十分春”,,則體現(xiàn)了詩人踏雪尋梅的冬日雅興,。
歲末迎新年 “踩歲”吃年糕
“小寒大寒,又過一年”“小寒大寒,,殺豬過年”……大寒時逢歲末,,民間有著“大寒迎年”的說法。人們進行著各式各樣的家庭活動,,讓嚴寒的日子溫暖起來,,為迎接新年做準備。
在南方一些地區(qū),,有著“大寒大寒,,防風御寒,早喝人參,、黃芪酒,,晚服杞菊地黃丸”的說法。在廣東佛山,,人們會在大寒時節(jié)用瓦鍋蒸煮糯米飯,,達到御寒滋補的作用。北京地區(qū)還有著吃消寒糕的習俗,,作為年糕的一種,,既可以溫散風寒,在大寒這天吃還有著“年高”之意,,寓意著年年平安,、步步高升。
在福建沿海地區(qū),尾牙祭也是一個重要的辭舊迎新習俗,。在尾牙這天,,尤其是從商之人要擺設筵席,款待賓客,,感謝親朋好友,、街坊鄰居一年以來的支持和照顧。此外,,到了大寒時節(jié),,人們還會爭相購買芝麻秸。除夕之夜,,孩童們把鋪在路邊的芝麻秸踩碎,,諧音“踩歲”,有著“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的美好寓意,。
在最后一個節(jié)氣里,,讓我們一起穿越嚴寒,擁抱溫暖,,期盼著臨近的新春,,期待著來年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