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迎來了春天的第三個節(jié)氣——驚蟄,�,!对铝钇呤蚣狻吩唬骸叭f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贝藭r節(jié)氣溫回升,,大地解凍,春雷始鳴,,萬物欣欣向榮,。
春暖花開 陽和啟蟄改“驚蟄”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桃始華”,,桃,,花色紅,是月始開,。春暖之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倉庚鳴”,,庚,黃鸝也,。黃鸝感春暖之氣,,振翅而鳴;“鷹化為鳩”,,這一時節(jié)鷹隼飛回北方繁殖,,中原大地常見鳩鳥出沒,古人便以為鳩由鷹“化”來,。
值得一提的是,,驚蟄原名“啟蟄”。先秦文獻《夏小正》有云,,“傳正月啟蟄,,言始發(fā)蟄也�,!眴�,,開也,為喚醒之意,。西漢時,,因漢景帝名為“啟”,為了避諱所以將“啟蟄”改為“驚蟄”,。南宋經(jīng)史學者王應(yīng)麟在《困學紀聞》說:“改啟為驚,,蓋避景帝諱,。”
進入唐宋時期,,“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柳宗元在《非國語·不藉》中就曾寫,“啟蟄也得其耕,,時雨也得其種,。”不過,,許是由于長期用語習慣,,唐代《大衍歷》繼續(xù)使用了“驚蟄”一詞,并沿用至今,。
江色粼粼 湖海春回發(fā)興新
驚蟄之日,,大地回春,天氣變暖,,節(jié)氣物候也反映出萬物“如如然相隨而出”的景象,。古代文人墨客都會在此時節(jié)吟詩賦詞,寄托情懷,。
陸游在《春晴泛舟》中寫道,,“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fā)興新,。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辟轉(zhuǎn)鴻鈞。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驚蟄節(jié)氣,,“天開地辟”一般的雷聲帶來了春日的萬千氣象,。見此美景,已經(jīng)是“陳人”的陸游也倍感心曠神怡,。
驚蟄時節(jié)的春日景色在范成大的筆下也有絕佳的呈現(xiàn),。“浮云集,。輕雷隱隱初驚蟄,。初驚蟄。鵓鳩鳴怒,,綠楊風急,。玉爐煙重香羅浥,。拂墻濃杏燕支濕。燕支濕,�,;ㄉ胰碧帲嫎侨肆�,�,!痹谶@首《秦樓月·浮云集》中,作者于詞末點出“花梢缺處,,畫樓人立”,,頓使景中有人,意境全活,。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guī)兹臻e,,耕種從此起,。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倉廩無宿儲,徭役猶未已,。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里�,!表f應(yīng)物的《觀田家》用白描手法寫出了農(nóng)民春耕時有條不紊,、忙而不亂的情景。全詩語言樸實,,感情真摯,。
春耕農(nóng)忙 驚蟄吃梨避百蟲
農(nóng)諺有云,“到了驚蟄節(jié),,鋤頭不停歇,。”踏入驚蟄,,從南方到北方,,漸次進入春耕農(nóng)忙時。不斷升高的氣溫也讓百蟲“驚而出走”,,或殃害莊稼,,或滋擾生活,。因此驚蟄的習俗多與防治病蟲害有關(guān)。
魯東南一帶,,主婦以炊棍敲鍋臺,,謂之“震蟲”;以彩紙,、秸草或細秸稈串起來懸于堂屋梁上,,謂之“串龍尾”。河南南陽農(nóng)家主婦,,此日要在門窗,、炕沿處插香薰蟲;并剪制雞型圖案,,懸于房中,,以避害蟲。
陜西,、甘肅,、江蘇、山東等地,,人們把黃豆,、芝麻之類放在鍋里翻炒,謂之“爆龍眼”,,求風調(diào)雨順,,然后男女老少爭搶炒熟的黃豆吃掉,謂之“吃蟲”,,意喻人畜無病,。
在福建汀州,人們煮帶皮的芋子,,以芋子象征毛蟲,,吃芋子意寓除百蟲。山東一帶則流行在天井里搟餅燒鏊子,,意思是通過煙熏將家中的害蟲殺死,。還有的地方流行吃梨,,意寓與害蟲別離,。驚蟄時日乍暖還寒,氣候比較干燥,。梨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從這一角度看,,驚蟄吃梨的習俗也有一定的養(yǎng)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