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biāo)題:今日立秋:風(fēng)吹一片葉 萬物已驚秋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第十三個節(jié)氣,,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俗話說,,“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毕募镜挠酂犭m未散盡,,但微風(fēng)漸至,天氣漸涼,,秋天已然拉開序幕,,在悄無聲息間來到了我們身邊。
“迎秋”之后話豐收
據(j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立秋,,七月節(jié)。立字解見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绷橹粒瑩[有聚集之意,,在這個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萬物轉(zhuǎn)為收斂狀態(tài)。
以五天為一候,,古人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fēng)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绷⑶锖螅羁疃鴣淼那镲L(fēng)帶來絲絲涼意,。清晨之時,,空氣中的水蒸氣會因為逐漸增大的早晚溫差,在植物上凝結(jié)成一顆顆露珠。樹上的寒蟬,,則在漸涼的天氣中不斷鳴叫,。
立秋這天,古人有很多習(xí)俗來專迎秋天的到來,。據(jù)《禮記·月令》記載,,在周代,“立秋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秋于西郊”,不僅舉行祭祀秋神的儀式,,同時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后漢書·志·禮儀中》則提到,在漢代,,“京都百官皆衣白,,施皁領(lǐng)緣中衣,迎氣于白郊”,,儀式結(jié)束后,,百官再換絳色朝服并穿至立冬;到了宋代,,據(jù)《夢梁錄》記載,,“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內(nèi),,以梧桐樹植于殿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這時,,梧桐樹應(yīng)聲落下一兩片葉,以寓報秋意,。
“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里話豐收”,一葉知秋的同時,,也意味著民間收獲的季節(jié)到了,。曾頂著酷暑辛勤耕耘的勞動者們,將在金燦燦的田野中獲得豐收的喜悅,。生活在山區(qū)的村民,,由于村莊平地少,,只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掛曬收成的農(nóng)作物,,慢慢演變成了名為“曬秋”的傳統(tǒng)農(nóng)俗現(xiàn)象,。
“賞秋”之后抒情意
秋天啟幕,隨之而來的秋日美景,,往往會成為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的靈感所在,、素材之源。
無論是司空曙的“暗入蟬鳴樹,,微侵蝶繞蘭”,,還是武衍的“水花香弄晚風(fēng)清,閒立梧桐看月生”,,無論是范成大的“行入鬧荷無水面,,紅蓮沉醉白蓮酣”,還是白居易的“是夕涼飚起,,閑境入幽情”,,都能令人感受到在秋意初來的夜晚,,放空自我的一種寧靜,,以及悠然自得的一種心境。
而在欣賞美景的同時,,更是要抒發(fā)一番情意,。在文人墨客的眼中,秋天往往是容易觸景生情,,傷感惆悵的季節(jié),。如杜甫一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通過其登高所見的秋江景色,,傾訴著自己長年飄泊、孤獨憂愁的復(fù)雜情感,,而柳永一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更是將秋景增添了一份惆悵與凄涼,。
但在傷春悲秋之外,,還有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以極大的熱情展現(xiàn)著秋日的生機,,歌頌著秋日的美好,,留下了高揚的精神。
“咬秋”之后“貼秋膘”
進(jìn)入秋天之后,,很多飲食習(xí)慣會隨著天氣的降溫而改變,,民間也出現(xiàn)了一些別具特色的飲食習(xí)俗。
據(jù)清朝張燾在《津門雜記·歲時風(fēng)俗》中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比藗兞�(xí)慣在此時吃上一口甜甜的西瓜或香瓜,,寓意著啃去暑氣,迎接豐收,。
“秋季補的好,,冬天病不找”,除了“咬秋”,,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從清朝開始,民間習(xí)慣在立秋這天稱體重,,并與立夏時的體重進(jìn)行對比,,因夏季炎熱人們往往食欲不佳,若體重減輕則叫“苦夏”,,就得“補”,。清代《京都風(fēng)俗志》中就寫道:“立秋日,人家亦有豐食者,,謂之‘貼秋膘’”,,這就是“貼秋膘”的由來。不過“貼秋膘”不宜過分進(jìn)補,,避免上火或消化不良,。
今年因有“倆中伏”,“三伏天”前后長達(dá)40天,,所以今年的立秋時節(jié)恰處于“中伏”末尾,,秋后尚有一伏。因此,,在等待秋高氣爽的同時,,還要注意“秋老虎”的“熱情”突襲,健康度秋,。
�,。ňC合自人民日報、新華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