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8日訊(記者 張曉曄) 7月8日上午,,電影《建黨偉業(yè)》的編劇董哲做客中國經濟網文化名人訪,,給我們講述這部恢宏的史詩大片背后的故事,。 點擊進入訪談專題>>>>>

電影《建黨偉業(yè)》的編劇董哲做客中國經濟網文化名人訪。王笑/攝

7月8日下午,,電影《建黨偉業(yè)》的編劇董哲(右)做客中國經濟網文化名人訪,。 王笑/攝
董哲:我是一個玩歷史的票友
現(xiàn)在很多人問董哲研究了多少史料,他告訴記者:“其實我研究談不上,,連系統(tǒng)的學習都談不上,。因為都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我去看歷史,,讀歷史,,探尋歷史的時候,是一個放松,,讓您有一種精神上的愉悅感,,所以我是玩兒歷史,在讀歷史的時候,,我們是在玩兒,,心態(tài)很放松,所以完全是由興趣在牽引著,。所以我說我是一個玩歷史的票友,,以人家研究歷史做職業(yè)的專家來區(qū)分的,我們屬于八卦網友,�,!�
他表示,我們這一代人,,比較的東西更多,,腦子里面的條條框框更少一些,觀念更新一些,。一個人上了年紀以后,,再次回想20、30歲的心態(tài),,因為閱歷的增長,,知識的積累,,可能很難再體會自己20、30歲的時候是一個什么樣子,。要想了解20歲的年輕人是什么樣子的,,就需要“想我年輕的時候這個時候應該是什么樣子的,”那個時代20,、30歲的年輕人,,我們現(xiàn)在說1880后,1890后,,和我們現(xiàn)在1980后,,1990后有什么不同,其實從成長的階段來講,,他們的狀態(tài)是完全一樣的,,只是他們生活的時代背景不同了,僅此而已,。
董哲:電影文學的工作更像是配菜
董哲表示,,在創(chuàng)作《建黨偉業(yè)》的時候,,自己要在前期寫一寫列傳,,影片里叫人物小傳,是寫給工作人員看的,,寫給自己看的東西,,我們叫人物列傳,他做了哪些事情,,歷史上對他們的評價是什么,,還有一個,當我把這樣一個人物從歷史里面拿出來,,擺在面前的時候,,我們可能要去挖掘一些這樣的人物身上他的亮點,或者說以前我們沒有注意到的地方,,用我們網上的話說,,可以八卦的地方。對于這些人物,,有很多的事件發(fā)生,,選擇側重點的時候,有難度,,像電影文學的工作,,實際上更像是配菜,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加法,,編劇做的永遠是加法,,我只愁這個東西寫得太少,,編劇是不怕把東西越寫越多的,越寫越龐大的,,導演是在這里面做減法,,哪些保留,哪些不要,,當然導演有時候也會指導你做些加法,,比如我需要要哪場戲。
他認為,,如果說把整個這個電影拆封成一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話,,劇本肯定是前期創(chuàng)作的最開始,最原始的東西是它,,你寫一個劇本,,要給整個影片提供一個平臺,提供一個文學的平臺,,其次你要給大廚們,,就是導演,提供可下鍋的這些菜品,,讓他們去下鍋去做,。
董哲:電影的遺憾是體裁的限制和平臺局限
董哲表示在《建黨偉業(yè)》整個片子里面,人物辜鴻銘的塑造是他比較滿意的,,其次還有蔡鍔,,陳獨秀,胡適,,毛澤東和袁世凱,,朱德。 他認為,,一部電影里必然有能夠照顧到的和照顧不到地方,,每部電影都有它的遺憾,主要表現(xiàn)在,,還有很多非常精彩的東西,,但是一部電影的平臺就這么大,時間和空間就這么大,,只能展示這些東西,,如果要再多展示一些東西,就要從里面擠出去一部分,。董哲認為,,這一方面是電影體裁的限制,一方面是拍片的問題,。一部三個小時的電影,,院線會第一時間就把你刷了,,作為創(chuàng)作者來講,巴不得節(jié)奏更快,,時長更長,,這樣能表達得更充分,但是實際上一部電影拍出來三個半小時,,除非是《指環(huán)王》,,否則院線第一時間就把你刷掉了。
關于塑造經典臺詞的問題,,董哲認為,,在電影里很難做到每一句臺詞本身都是包袱,就算是說相聲,,也不可能從上臺就抖包袱,,之前要有起承轉合,包袱出來才有效果,。但是這部電影可能每個演員只有這一句臺詞抖這一個包袱的時間,,所以這句臺詞,可能有的臺詞對于這個演員來講,,原本是一個相對比較完善的東西,,但是篇幅限制,他只能把這個意思表達出來,,完成了電影的邏輯需要,,他就出畫了,可能就只有這么一個閃現(xiàn),。還有的演員拍完整場戲都沒有保留下來。
董哲:寫東西要善用網絡搜索
對于利用網絡搜索,,董哲也有他獨到的看法,,他認為這個也是興趣使然,不是要什么就有什么,,都得查,,得去搜索,在網上寫東西時間比較久的人,,都有這個本能,。當寫到一個人,或者寫到一件事情,,哪怕寫到一件東西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第一時間就是到百度上去搜索一下,,把搜索的結果進行詳細的拆分,,再對這些進行處理,。他認為這是對自己非常有幫助的搜索習慣,這個搜索習慣養(yǎng)成了以后,,就能保持你搜索的效率比別人高得多,,你搜索的準確性也要比平常沒有這個習慣的人要高得多。
董哲舉了個例子,,說:“我們以前的戰(zhàn)爭片有這么一個情況,,從《魏巍昆侖》等等,都有一個現(xiàn)象,,里面出現(xiàn)顧祝同這個人,,肩膀上都是四顆型,這個就是搜索的時候,,你的搜索習慣,,沒有一個特別好的搜索習慣,你在查找的時候,,一打開,,看第一段,顧祝同,,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好,四顆星,,但是顧祝同是1954年才升的一級上將,,他到臺灣以后才有四顆星,他以前都是三顆星,�,!�
他表示,這是一個搜索習慣的問題,,并不是你的天生存儲量大,,你要想擴大自己的存儲量,要先理線,,完了打橫格,,然后再一個一個往里塞東西。就和電腦的內存是一樣的,,它是分空間的,,有空間才能存得下去,大家有的東西記不住,,是因為沒有線,,也沒有橫條,沒有規(guī)律的東西,,也沒有特別好的搜索習慣,。
董哲:《建黨偉業(yè)》的影評質量高的不太多
《建黨偉業(yè)》已經上映一段時間了,, 董哲表示他仍對關影評很關注。他說,,“罵街的很多,,叫好的也有,不過叫好的也好,,罵街的也好,,質量高的不太多�,!�
他認為,,一部影片拿出來,就是要被人說的,,除非你這個東西拍出來,,寫出來,就是給自己看,,你要拿出來給大家看,,就要大家品頭論足。 他在天涯上回復的時候,,看到網友們說好的,,有他們的理由,不好的,,他們也有他們自己的理由,。董哲認為,看了以后說這個片子好和不好的人,,他們都有權利表達,,但是他們不需要理由。
對于電影的評價公不公正的問題,,董哲表示,,公正不公正沒有關系,影片出來不是為了追求大家對這個影片有一個公正的評價,,他自己對影片,對作品會有一個自我的判斷,,這個判斷并不是大家投票就能把你表決下去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公正不公正都無所謂,,說這個片子好與不好,,對創(chuàng)作者沒有價值,我們不能從你的評價當中,,真正的汲取到什么,,你本身的評價,,你沒有看過的東西,你的評價本身是想當然的一種創(chuàng)作,,這是你的創(chuàng)作,。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yè)頻道>>>>>
(責任編輯:王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