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我站上布呂爾臺階俯瞰易北河,橫跨的大橋上早已行人匆匆、公交蜿蜒,;徜徉在城市空間,,我努力尋找茨溫格宮中的那棵“中國樹”,,《君主的行列》提到的那抹杏黃……知道這是哪里嗎,?德雷斯頓老城。
眼前的德雷斯頓,,巴洛克式的大庭院里,,褐黃的土、碧綠的草相伴相隨著一直延伸到近乎半圓的鐘樓前,,圓頂?shù)拇�,、仿佛整齊劃一的帷幔,圍住這處大院子,將時間“唰”地拉回撒克森時代,。綠色的穹頂在天青色的背景里分外亮眼。
撒克森時代的德雷斯頓讓當?shù)厝俗院溃哼@里云集了歐洲最好的建筑師和畫家,、音樂家,,精美的藝術品收藏、美輪美奐的巴洛克風格教堂,、賞心悅目的街巷等蜚聲歐洲,。無怪乎19世紀初的哲人稱其為“易北河上的佛羅倫薩”。
茨溫格宮微黃的石頭外墻,,常常有煙熏火燎的痕跡,;黑色的、金色的,、綠色的,、橘紅色的屋頂高高低低,如同“哆來咪發(fā)”般跳動的音符,,邀請?zhí)旃犓�,。以茨溫格宮為中心,這座有著800年歷史的老城在1945年的轟炸中成了廢墟,。統(tǒng)計顯示:內城15平方公里被徹底摧毀,,其中包括民宅14000棟、學校72所,、醫(yī)院22家,、教堂19座、大型賓館31座,、百貨公司31家,,約2.5萬人喪生。
有人曾統(tǒng)計,,德雷斯頓老城的廢墟,,殘石斷瓦總體積超過2500萬立方米,而古建筑瓦礫則有1800萬立方米,。
戰(zhàn)后老城重建,,規(guī)劃先行。是清理干凈廢墟后重建,,還是尊重舊貌,、恢復舊時老城?備選規(guī)劃方案很多,,參與者爭論不休,、莫衷一是。1946年6月,赫伯特·科勒特展示了他的重建方案,。方案提出,,歷史建筑要盡可能按原貌重建,城市的樣貌也應該尊重歷史,。這個方案最終被政府采納,。
政府首先從法律層面實施舉措,以法規(guī)律條構建保護屏障,�,!堵�(lián)邦建筑法》《城市建設促進法》《城市規(guī)劃法》《城市更新和開發(fā)法》《住宅改善法》等法律,都將歷史遺產保護納入其中,。甚至在《收入稅法》中,,通過減稅、優(yōu)惠稅率等方式,,鼓勵人們購買和維護具有保護價值的歷史建筑,。
因為資金等原因,老城的重建進程十分緩慢,。1990年后,,政府撥款力度大增,民間組織的募捐活動也活躍起來,,一大批項目開始了真正的修補工程,。2005年以后,老城的修復工作主要由大學承擔,,項目范圍漸漸擴大,,至今還在繼續(xù)。
舊城改造資金來源主要有三個渠道:一是政府設立專項基金,;二是自籌資金,,法律規(guī)定保護文化遺產是私人遺產擁有者的義務,修繕私人古建筑,,必須以私人自籌資金為主,;三是企業(yè)投資古建筑保護項目,企業(yè)就有免稅,、減稅待遇,。
德雷斯頓及歐洲各地的人們,捐錢出力自覺成為志愿者,、發(fā)起成立基金會,,參與老城的每一個項目。德雷斯頓甚至還與考文垂聯(lián)手成立了城市信托基金,,人們也紛紛加入其中,,大家共同的想法是:城市必須修復,。
我們去茨溫格宮參觀時,西面宮殿的腳手架正在拆卸,,工作人員說:修了5年,,剛剛完工。他們在1800萬立方米的老城廢墟中找出基本完好,、可能重要的建筑殘件,,逐一收集、編號,,有條不紊地碼放好,,相信有朝一日一定能用上,。
德雷斯頓圣母大教堂是世界上最美的巴洛克風格教堂之一,,建于18世紀20至40年代。大轟炸后,,教堂僅剩下13米高的斷壁殘垣,,廢墟一放就是半個世紀。1990年,,知識分子和藝術家組成的民間組織“喚起德雷斯頓”,,開始為重建圣母教堂募捐,所籌資金占重建款的3/4,,總數(shù)為8000多萬歐元,。
重建教堂,人們在廢墟上,,用上萬份舊圖片,、舊影像,經年累月地比照一個個構件殘片,,挑出能用的,,這一干就是11年,速度和精細程度都宛如“繡花”,。最后的成果是,,重建圣母教堂的建筑材料43%從廢墟中來。
宮殿附近的奧古斯特老橋,,修了5年,,2022年也成功修復。當我們走到清澈的易北河邊,,憑欄眺望滄桑的老拱橋,,1、2,、3……細數(shù)過去,,9個深淺不等的橋拱,,托起了優(yōu)雅微凸的長橋。橋上,,黃色的公交電車長長的“辮子”清晰可見,;幾輛顏色各異、個頭矮矮的小轎車在低速行駛中,;最多的當然是行人,,他們或獨自趕路,或結伴而行,,橋頭處聚了數(shù)十人,,正在聽人講話,推測應是游人,。
徜徉在德雷斯頓老城,,看著眼前新老交織的城市風貌,想象著當年那滿城的廢墟,,想象著當?shù)厝似呤耆缫蝗展虉?zhí)地修復,。德雷斯頓和許多城市一樣,寫下了一本關于老城,、關于歷史的書,。(作者單位:同濟大學)
(責任編輯: 成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