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綿綿,,綠水悠悠,,灌木和松柏覆滿山梁,,青紗帳吐露靜謐的芬芳。這一片青綠,,遼闊而壯美,,是電影《金剛川》開始的地方。
作為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的獻禮,,電影《金剛川》近日在全國上映,。而當我們走進影院,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部“非典型”戰(zhàn)爭電影,。整個故事只圍繞著一個點——橋,金剛川上的橋而展開,。志愿軍要渡河,,必須建橋;敵軍要阻止渡河,,多次炸橋,。兩軍對峙的過程中,橋一次次被毀,、一次次建好……
《金剛川》取材于真實的戰(zhàn)役,。1953年,抗美援朝最后大決戰(zhàn)金城戰(zhàn)役,,志愿軍要如期抵達金城前線,,渡過金剛川成為關鍵的一環(huán)。為保障大部隊通過“橋”,,炮兵與炸橋的敵機展開慘烈戰(zhàn)斗,,工兵不顧敵機的狂轟濫炸奮力修橋。電影通過三個視角——修橋的志愿軍工兵連,、美軍空軍和志愿軍防空高射炮兵來呈現(xiàn)這個故事,,最后三條線匯聚在一起,即志愿軍終于完成過橋的任務,。
觀眾明顯可以感受到,,在電影中,擺在志愿軍面前的,,不只是一條河,;敵人要炸毀的,也不只是一座橋,�,?梢哉f,過橋已成一種信念,而修橋就是一種內在較量的外在表達,。
不同于常見的戰(zhàn)爭電影,,《金剛川》采用了獨特的抒情式表達,并通過平行推進的三個章節(jié),,將時間解構成多層面,,分別嵌入了它的主角,以不同人物的視角,、心理解讀這不尋常的半天一夜,,給了人物平行的表達空間。
面對多次被炸毀的橋,,以閆瑞為代表的工兵拼盡全力,、百折不撓;以高福來,、劉浩為代表的步兵不計得失,、全力策應;以張飛,、關磊為代表的炮兵不惜以血肉相搏,,與美軍轟炸機戰(zhàn)斗到最后一刻。而面對一次次建好的橋,,美國空軍飛行員的內心深處,,從最初的輕蔑到難以置信,再到最終充滿敬畏與恐懼,。
三個章節(jié),,以同一事件,將工兵修橋,、美軍炸橋和炮兵護橋三個側面聚合在一起,,不僅擴大了時間的容量,也讓人物刻畫得更加立體,、表達得更加從容,,展現(xiàn)出更多個性與內心世界,有力地回答了志愿軍為何最后取得勝利,。
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中國人民志愿軍是這樣一群人:他們充滿不屈的意志、深切的家國情懷,、真摯的戰(zhàn)友情,、嚴明的紀律和堅定的信念。鋼鐵武器再強終究是有限的,,而具備這些才能超越有限,,成為不可戰(zhàn)勝,、不可摧毀的長城。
電影的第四章《橋》,,是敘事的升華,、主題的再現(xiàn)。孤注一擲的敵軍投射出燃燒彈,,大橋幾乎全毀,,修橋志愿軍傷亡慘重。然而,,這致命一擊,不僅沒有摧垮志愿軍的意志,,反而如同吹響了前進的號角,,無數(shù)戰(zhàn)士投身金剛川中,用身體托起橋板,,以血肉之軀筑起了“人橋”,,大軍似潮水般涌向對岸,也走向勝利,。
那一刻,,萬千志愿軍戰(zhàn)士如同一人,正如電影中的小戰(zhàn)士所說:“我們都是十七八歲,,都不怕死,,心里只有一個目標:通過那座橋�,!鄙舷峦邉�,,這樣的軍隊無堅不摧。那一刻,,我們的記憶里,,又喚起了《上甘嶺》《英雄兒女》《奇襲》《三八線》……此戰(zhàn)與彼戰(zhàn)之中,這些戰(zhàn)士與那些戰(zhàn)士,,其實都是同一群人,,從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人民總能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總能展現(xiàn)大智大勇、銳意開拓進取,,‘殺出一條血路’”,。
那一刻,我們也終于明白,,為什么在抗美援朝那么多次著名戰(zhàn)役中,,《金剛川》只選擇講這座小小的橋,。在這座橋背后,也有一組數(shù)據(jù):為炸毀此橋,,敵軍共投放炸彈約1000枚,,炮彈超過2500枚;而對于這座37米的橋,,志愿軍連續(xù)修復了7次,。這不是一座普通的橋,而是志愿軍用血肉架起的勝利通道,。
橋,,在文學藝術作品中,有著深刻的隱喻性,,常常代表艱難的掙扎,、竭力的維持和生命價值�,!督饎偞ā分v橋的故事,,不僅是對志愿軍意志的多角度呈現(xiàn),也是對這群誓死保家衛(wèi)國,、捍衛(wèi)和平的英雄之生命禮贊,,英雄們的靈魂,必將如此橋一般不可摧毀,、巍然屹立,。
其實,“非典型”戰(zhàn)爭電影《金剛川》,,是一首對英雄的贊美詩,。它不為講一個故事,而是通過反復吟誦的主題,,實現(xiàn)對英雄的回望,、贊頌和內心碰撞。影片的最后,,重又回到開始的地方,,一片青山綠水,山河無恙,,唯一的不同,,是金剛川上架起了一座鋼鐵大橋。如此壯美的畫面,、詩意的表達,,是電影形式呈現(xiàn)給英雄的最好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