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1812一1885),,漢族,字季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請政治家,、軍事家,,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等人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左宗棠政績頗豐,與江寧(今南京)也有一段不解之緣,。
左宗棠與新疆“左公柳”
唐代詩人王之渙有一首《涼州詞》很有名氣:“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痹娭畾夥者^于傷感,。左宗棠在1874年轉戰(zhàn)二年,收復新疆后,,乃責成部下劉錦棠在沿途種上柳樹,。柳樹成活率高,成長快,。因為是左宗棠下的種樹命令,,人們皆稱這些柳樹為左公柳,。轉眼左宗棠看到綠柳成蔭,,改變了沿途的荒涼景象,頗為欣慰,。他就反王之渙的詩其意而另作一詩,,令人感動:“大將西征人未還,湘湖子弟滿天山,。遍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1865年,,中亞細亞的浩罕國覬覦中國的新疆地區(qū),,派遣軍事統帥阿古柏入侵南疆,后又成立了偽政權,。阿古柏和沙俄,、英國相勾結,,給予這些國家許多特權,,殘酷鎮(zhèn)壓、剝削新疆人民,,于是群起反抗,。1871年7月,,沙俄又武裝強占伊犁企圖霸占整個新疆,。當時清朝廷中輕視邊防者有之,,對沙俄、英國患恐懼癥者有之,。而左宗棠,、王文韶等大臣力主全面抗擊,。左宗棠堅持國家領土“尺寸不可讓人”!左力排眾議,,朝廷終于采納了他的主張,。左宗棠克服重重困難,,率師一舉收復了新疆地區(qū)。在收復了新疆后,,左力圖“為新疆劃久安長治之策”,。在經濟上,他著力于減輕賦稅,、修筑道路,、興修水利、推廣蠶絲等,。在政治上提出“設行省,,改郡縣”,,先后五次奏請在新疆建省,,以鞏固國家統一,。左力主新疆置省得到朝廷批準,,這樣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據勢力,,實現了新疆與全國其他各省行政制度的統一,大大加強了新疆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于保衛(wèi)西北邊防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在新疆處處仍可以見到“煙籠十里”的“左公柳”。
左宗棠主張海防和塞防并重
位于今南京長江路292號的總統府所在地,,一百多年前是清朝兩江總督署衙門,。大名鼎鼎的左宗棠當年在這里做兩江總督時,,上任不久就熱心為陶澍、林則徐合建了一座祠堂,。左為他們建祠堂是為了報答陶,、林兩人的知遇之恩。1845年,,林則徐由新疆獲釋東歸到達江寧陶府。這時在陶府執(zhí)教的左宗棠被引薦與林則徐結識,,并作了一次促膝長談�,!芭c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一次談話決定了左宗棠后半世的生涯。從此他投筆從戎參政,,踏上了威震政界,、權威顯赫之途。林則徐稱左宗棠是“非凡之才”“絕世奇才”,,臨終還命人代寫遺書,向朝廷一再推薦左宗棠“人才難得,,可以重用”,。
1871年沙俄武裝強占中國伊犁,1874年日本入侵中國臺灣,。在這種局勢下清廷內部爆發(fā)“海防”“塞防”之爭,。李鴻章認為兩者“力難兼顧,主張放棄塞防”,。而左宗棠卻認為“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尺寸不可讓人”。左宗棠主張海防和塞防并重,。在海防上他尤其重視以新式戰(zhàn)船取代老式戰(zhàn)船,。以順應保衛(wèi)臺灣等島嶼及海防近代化的需要。他一貫主張在海防建設中須統一指揮權,,由此促成了總理海軍事務衙門的建立,。1884年,,中法戰(zhàn)爭打響,左宗棠主動請纓出征,。當時法軍已攻陷臺灣基隆,,并封鎖海面,。中國船只無法運送軍火,、軍力,接濟臺灣,。左宗棠用重金包租外國的商輪,,硬是將軍隊及大量的槍械彈藥送上了臺灣島,左宗棠指揮這場戰(zhàn)斗,,取得了勝利,,保住了臺灣,,得到島內百姓的贊揚,。1885年法軍攻打越南,左宗棠起用了七旬老將馮子材為前敵主帥,,取得了鎮(zhèn)南關大捷,。1885年光緒十一年7月29日病重的左宗棠,,連上兩折其一請求專設海防大臣,;其二是請求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不久清政府成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同時宣布成立臺灣省,,由時任福建巡撫的劉銘傳出任臺灣巡撫,。1887年臺灣設布政司由邵友濂出任布政使,。左宗棠心系臺灣的愿望終于實現,。
左宗棠江寧治水功不可沒
光緒七年(1881)左宗棠在江寧接任兩江總督一職,,雖然任職只有兩年多,,卻為江寧做了許多好事。他在給朝廷的奏折中說:“此次蒞任江南慚無報稱,,惟農田水利一事躬親相度,。”因此他一上任便設立水利局,,并巡視各地察看水道,,了解災情,統籌規(guī)劃,。在江寧府轄區(qū)修建赤山湖,、朱家山河,、通濟閘等一些大型水利工程。據《南京水利志》等書所記載,,光緒八年(1882)十月,,左宗棠在親自踏勘后決心整治這些水利設施。由于缺少經費,,百姓又窮困,,他毅然調動駐防的湘軍和淮軍共五千余人,承擔疏浚河道,,排挖土方等任務,。赤山湖水道歷時一年四個月,終于將淤塞的河道疏通,�,!坝嬮L二十里有余,圩堤加高培寬,,捶筑堅固,,沿埂栽種桑秧以護堤而興利; 其下游之三汊族業(yè)……秦淮河道,,以暢共流……”在此同時,又對長江北岸的朱家山等水道,,進行分洪、開挖,、疏浚,。這項工程自明朝中期就準備修,直到晚清終因權勢之爭,,工程艱巨,,成為紙上談兵。左宗棠經過調查,,決定開挖朱家山河,,這是浦口地區(qū)為滁河開鑿的一條通達長江的分洪工程,“山石高數十丈,,橫亙十余里”,。左宗棠一面奏準朝廷動用鹽票積款十七萬多兩白銀,為工程費用,,同時調派十一個營的兵力用于河工,。不到兩年終于打通朱家山河道,。對暴雨季節(jié)引水泄洪起到了關健作用。
其間,,他還對江寧府城(即原明朝南京城)通濟閘進行了構筑,。從明朝開始內秦淮河日見淤積,河身變窄,,水流不暢,,水患頻發(fā)。春夏水漲,,泛濫成災,。秋冬水涸,舟楫不通,。左宗棠在通濟門外中和橋下筑建石閘,,秋冬季閉閘蓄水,東西兩水關的閘板相機啟閉,。開東關灌以清流,,開西關以泄洪濁水,讓內秦淮河水逐漸變清,。工程竣工之日,,左宗棠還在《新建通濟門外石閘碑記》 中寫道:“樁深至二尺余,鱗次密排,,始能筑石,。又多兼天雨不時,諸將士日事經營于烈風淫雨之中,,勞瘁周一寒暑,至九年十二月而閘正始成,。命曰:通濟閘,。”對左宗棠在江寧除水患一事《秦淮感舊集》 有記述:“左太保(指左宗棠)駐節(jié)金陵時,,曾通青溪秦淮之利,。上元秦伯虞稱為數百年封疆大吏所徬徨瞻顧,屢舉屢輟,,有志而未逮(及)者,,公則毅然為之。排浮言,,考故道于費無所惜,,于力無所靳(吝嗇)。規(guī)復秦淮之景者曾太傅,規(guī)復秦淮之水道者左太保也,�,!保ㄐ撩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