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位于江西鷹潭龍虎山的華泉文化藝術小村著力打造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體的文化藝術旅游項目,。為迎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華泉文化藝術小村邀請附近學校師生,走進“中華文化精舍”,,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 新華社記者 潘思危攝
文化遺產只有走到百姓身邊,,才能重新“活”起來,;百姓只有感知文化遺產的信息,才能體會歲月積淀的魅力
“文化遺產”這些年來逐漸成為一個熱詞,每一項稱得上文化遺產的,,都經歷了歲月滄桑,,飽含著歷史風雨,凝結著情感和知識因子,。文化遺產只有走到百姓身邊,,才能重新“活”起來;百姓只有感知文化遺產的信息,,才能體會歲月積淀的魅力,。6月9日,我國迎來了又一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這一天,,文化文物部門推出各種活動,讓人們感知文化遺產的魅力,,讓文化遺產走到百姓身邊,。國家文物部門介紹,全國共有包括非遺曲藝周、非遺公開課,、非遺影像展在內的3700多項活動同步展開,。在文博宣傳展示板塊,全國有20多個省區(qū)市推出了400多項體驗傳承活動,。通過這些可參與性強的活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不僅是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人的節(jié)日,也成為千千萬萬普通老百姓走近文化遺產,、感知其無窮魅力的盛會。
美好就在身邊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活動的主題為“多彩非遺,,美好生活”,。圍繞這一主題,天津市舉辦了全國非遺曲藝周活動,,作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非遺主場活動,。天津市文化廣播影視局副局長徐恒秋介紹,目前全國共有國家級曲藝類非遺項目127個大項,。此次非遺曲藝周活動,,127個大項全部參加,我國非遺保護工作歷史上首次實現了國家級曲藝類非遺項目的集中會演,。天津市還組織了非遺曲藝小分隊,,分兩批赴全市16個區(qū)的社區(qū)、農村,、企業(yè),、校園、軍營,、公共場所等開展百場演出講座活動,,推動曲藝進基層,,讓百姓近距離感受非遺的獨特魅力。
豐富多彩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在全國各地陸續(xù)展開,。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舉辦“錦繡中華——非遺服飾秀”活動,;國家圖書館舉辦“非遺講座月”活動;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開展了“把遺產交給未來·良辰美景2018非遺演出季”活動,。據不完全統(tǒng)計,,今年各地組織的非遺宣傳展示活動達到3700多項,遠超去年的活動規(guī)模,。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王晨陽認為,,今年非遺宣傳展示活動的一大亮點是,活動地點更加多樣,。既有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這些傳統(tǒng)的公共文化機構,,還有中心廣場,、商場大堂、學校,、工廠,、軍營和社區(qū)等�,!霸瓉砦覀兲岢沁z進社區(qū)’,。隨著非遺保護理念逐漸深化,現在提倡‘非遺在社區(qū)’,,因為非遺就在我們身邊,。”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精彩的文博宣傳活動也在中華大地展開,。作為文博板塊的主場城市,廣州在南海神廟舉行“波羅誕”千年廟會民俗表演,,舉辦“海上絲綢之路:研究 保護 合作”國際學術研討會,、第十屆全國青少年文化遺產知識大賽、“丹青記憶 守望家園——中國文化遺產美術展”等豐富活動,。
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guī)司司長陸瓊表示,,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需要公眾共同參與。為此,,他們今年特別策劃了一些傳承和體驗活動,,讓世界文化遺產地、考古遺址公園、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等文博場所,,面向公眾特別是青少年提供免費門票、公益講解等惠民服務,,普及文物保護知識,,擴大文物資源共享。
傳承非遺活力
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夕,,文化和旅游部確定并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1082人。從2006年我國開始實施非遺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制度以來,,我國已有3068人獲得認定,。
除了逐步建立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制度外,,這些年,,我國以保護傳承的實踐、能力,、環(huán)境為著力點,,不斷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水平。對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傳承人進行搶救性保護,,啟動實施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工程,。目前已對839位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展了搶救性記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孕育發(fā)展的環(huán)境進行整體性保護,,設立了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各省區(qū)市共設立了146個省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努力實現“遺產豐富,、氛圍濃厚,、特色鮮明、民眾受益”的建設目標,。
這其中,讓傳統(tǒng)工藝等非遺走進當代百姓的生活,,被實踐證明是增強非遺傳承活力的關鍵之舉,。“非遺不應在‘深山老林’里不為人知,,沒有生命力誰還愿意去傳承,?”山西灌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黎貫宇對此感受深刻。在充分研究新疆哈密刺繡的特點,、保護和傳承現狀基礎上,,灌木推出了融入哈密刺繡的筆記本、頭戴式耳機、抱枕等一系列衍生產品,,在市場上大獲好評,,甚至還作為禮品走出國門。
一方面,,一批像灌木一樣具有較強設計能力的企業(yè),、高校和行業(yè)組織在新疆哈密、青海果洛,、貴州雷山等傳統(tǒng)工藝集中地區(qū)設立傳統(tǒng)工藝工作站,,通過引入設計、研究等專業(yè)力量,,幫助當地提高傳統(tǒng)工藝產品的設計和制作水平,,培養(yǎng)人才隊伍,推動形成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產品和品牌,。另一方面,,文化和旅游部與教育部還啟動了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通過在高校學習專業(yè)知識,,開展技藝研習和跨界交流,,非遺傳承人群開拓了眼界,了解到社會需求變化,,增強了文化自信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
不少地方傳統(tǒng)工藝產品的設計、制作水平和整體品質顯著提高,,產品門類品種和功能用途更加貼近當代審美和生活需求,,越來越廣泛地進入大眾消費市場。這不僅幫助傳承人提高了收入水平,,也讓更多的普通人愛上了非遺產品,。
傳播文化內涵
我國擁有數量龐大的珍貴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年,,我國不遺余力地加大著對它們的保護力度:在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方面,,實施了平安故宮等一大批重點工程項目;在加強可移動文物保護方面,,用五年時間,,累計完成可移動文物修復和博物館藏品預防性保護項目1000余項,修復文物4萬余件,;在提升考古發(fā)掘保護能力方面,,2013年以來共實施考古發(fā)掘保護項目3000余個,取得重大發(fā)現,。
如何讓更多人知道并了解這些中華文化的瑰寶,,通過它們感受中華文化的價值與魅力,,從而更好地保護它們?近來,,《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一批電視節(jié)目走紅,,受到了大批觀眾特別是年輕群體的追捧。這些節(jié)目著重講述文物背后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和曲折經歷,,在引人入勝,、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帶人領略中華文化內涵,,展示我國在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
博物館等在這方面也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據統(tǒng)計,,全國博物館每年舉辦展覽多達3萬余個,,開展約11萬次專題教育活動。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和文化館(站)等策劃推出了一批精品展覽展示活動,開發(fā)了一批優(yōu)秀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許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博物館已成為地方旅游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品牌和依托,。
“博物館是收藏、保護,、研究文物的寶庫,,又是展示、宣傳的一個殿堂,,博物館如何做好這份工作,?”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認為,首先要加強對館藏文物內涵的挖掘和闡釋,找到更多的文物自身價值,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在展示方式上也需要改進,與現代科技結合,,傳播更多的信息�,!斑需要加大對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的開發(fā)力度,,把文物元素融合到產品當中,讓觀眾通過產品消費認識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張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