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將分別于2016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開幕,。在今年兩會前夕,,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發(fā)布會“檔期”排得尤其滿,,2月18日以來,已有環(huán)保部,、工信部,、科技部、商務部等7位部長在國新辦召開發(fā)布會,。在中外媒體見面會上,,環(huán)保部部長陳吉寧一口氣回應了霧霾、“紅頂中介”,、環(huán)境執(zhí)法力度等問題,,坦承目前應對重度污染天氣“應對能力不足”;商務部部長高虎城也回應了中國進出口貿易持續(xù)下滑,、自貿試驗區(qū)開放度不夠,、人民幣是否會貶值等媒體提問;工信部副部長馮飛在工業(yè)調結構的發(fā)布會上還首次透露:中央決定設置1000億元規(guī)模的工業(yè)企業(yè)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用于解決“僵尸企業(yè)”中的職工安置問題,。從新聞發(fā)布會排的尤其滿和部長們的集體預熱,可以感受到公眾對今年的兩會充滿了期待,。
眾所周知,,自從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日本,僅次于美國以來,,當前我國經濟持續(xù)穩(wěn)步增長,,穩(wěn)居世界第二位。從2013年開始,,我國致力于經濟發(fā)展方式轉型,,以“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為代表的數字,、網絡,、智能產業(yè)茁壯成長。如今,,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與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美國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大幅度領先其它主要經濟體,。但是,一段時間以來,,“經濟下行”成為海外輿論談論中國時經常提到的詞匯,,更不乏有人不時站出來唱衰中國經濟。
應該說,,今年兩會上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討論和部署,,是公眾對兩會充滿期待的主要原因,。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周期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相互交織,,主要矛盾已轉化為結構性問題,。解決結構性問題,顯然需要更多地從供給側發(fā)力,,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尋找經濟增長新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為解決政府過度干預或過度宏觀調控的問題而提出的改革思路,,本質上是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2016年是“十三五”規(guī)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如何圈定供給側改革的范圍,怎樣扎實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進程,,適應和引領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可以說是當前很多人最關心的話題。
毋庸置疑,,“十三五”時期將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面臨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國內結構性矛盾,、7000萬人脫貧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諸多挑戰(zhàn),。霧霾頻發(fā)、產能過剩,、進出口貿易下滑,,都是經濟發(fā)展方式出了問題。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目的是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不過,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又是在走計劃經濟的老路,,是構建“新計劃經濟”。對于這種是是非非,,相信在本次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將對推進供給側改革進行部署,代表,、委員們也會針對供給側改革進行充分討論,。通過這種共商國是,,無疑將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和本質驗明正身,從而掃清供給側改革的各種障礙,,實現供給側改革的破題,。這也許正是今年兩會更加值得期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