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21日電 (記者 應妮)“李克強總理的演講將中國海洋觀歸納為三大關鍵詞——和平,、合作,、和諧,回應了外界對中國建設海洋強國目標的重大關切,,即中國走向海洋,,不走西方列強爭奪海洋老路,而是追求海洋可持續(xù)發(fā)展,,與國際社會攜手建設和平之海,、和諧之海,這具有歷史性,、開創(chuàng)性意義,。”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王義桅高度評價李克強20日在希臘發(fā)表的演講,。
20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參加中希海洋論壇,并發(fā)表題為《努力建設和平合作和諧之�,!返难葜v,。在希臘這樣一個海洋文明的發(fā)源地,中國總理的演講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被視為中國“海洋觀”的宣言,。
王義桅向中新社記者表示,李克強的演講闡明了中國特色的海洋觀,,既有效回應中國面臨的東海,、南海挑戰(zhàn),又表達中國走向海洋,、和平利用和開發(fā)海洋的新理念以及中歐海洋合作的新期許,。“和平,、合作,、和諧“三大關鍵詞,實際上從三個方面回應了國際關切,,即中國如何解決海洋爭端,、中國走向海洋的方式,以及中國利用海洋的觀念,。
李克強在演講中強調,,“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fā)展道路,,堅決反對海洋霸權,致力于在尊重歷史事實和國際法的基礎上,,通過當事方直接對話談判來解決雙邊的海洋爭端和糾紛”,。王義桅表示,在當下中國與周邊國家在釣魚島,、黃巖島等島礁之爭不斷的背景下,,外界會有疑問,中國在遇到現實利益的時候如何平衡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擔心中國能否將和平原則一以貫之,。此次總理在闡釋中國“海洋觀”時,把“和平”放在首位,,足見中國的誠意和決心,,這不僅是基于中國的傳統(tǒng)基因,也是沿襲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xié)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講話上對“和”文化的解讀,。
“合作”則回答了中國走向海洋的方式,。
王義桅指出,當中國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時,,外界不免擔心中國是否要動用船艦航母來實現這一目標,。總理的演講旗幟鮮明地回應了中國將采取“合作”方式而非單打獨斗,,像某些國家所做的那樣去跟人家拼裝備,,總理在演講中特別強調了比雷埃夫斯港會成為中國到歐洲的重要門戶。王義桅表示,,中國通過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口開啟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通達歐洲腹地,比傳統(tǒng)的絲綢之路縮短7到10天時間,,是中國-中東歐合作的橋頭堡,。由此可見,希臘已經成為中國融入歐盟乃至全球經濟的一個重要支點,。中國如此重視歐洲,,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為應對新一輪全球化挑戰(zhàn),、經營歐亞大陸一體化的大戰(zhàn)略驅使,。
“和諧”是對中國利用海洋觀念的回應。當外界關注點在于中國是否會把不可持續(xù)發(fā)展方式從陸地帶到海上來,,李克強的表態(tài)“在開發(fā)海洋的同時,,善待海洋生物、保護海洋環(huán)境”,、“人海合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大道”,,無疑是對此的最好回答,。
著有《海殤》一書的王義桅認為,東方的大河文明正在走向海洋,,而西方的海洋文明正在轉型,中國要建設海洋強國,,不能停留在學習,、追趕的層面,更須引領“海洋時代2.0”的來臨,。李克強總理此番中國“海洋觀”的論述,,正是提煉創(chuàng)新了世界的海洋文明觀,是一種新的文明的范式,,體現了中國的能力和擔當,,具有開創(chuàng)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