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著或低或高的呼嘯聲,,四季的風刮過開闊平緩的草原荒郊和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坡,,帶來細碎的沙,。在寧夏吳忠市鹽池縣,一道道經歷歲月洗禮的邊墻,盡管已不再高大偉岸,,卻依然昂首矗立,、直面風沙。
當?shù)厝丝谥械倪厜�,,就是大名鼎鼎的長城,。
鹽池縣王樂井鄉(xiāng)牛記圈村的田翔,就是地地道道長城根下長大的人,。他回憶:“小時候不知道這就是長城,,只知道下雨了它能避雨,刮風了它能擋沙,。經常和小伙伴在上面跑著玩,,陪伴了我們祖祖輩輩,從沒想過有一天它可能會消失不見,�,!�
2010年田翔當選為村主任,經常帶著來訪者參觀古城墻,,看著放牧,、踩踏對長城的破壞,保護長城的意識在他心里生根發(fā)芽,。于是,,他開始自發(fā)巡護長城。他說:“我車里常備的工具就是鉗子,、鐵絲,,看到防護網有被剪開的豁口就及時補上�,?吹接形唇浽试S上城墻的,,就及時阻攔�,!�
一個人的力量有限,,田翔走村串戶,開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宣傳,。村民們明白了守護著自己家園的邊墻如果得不到保護,,有一天可能會化作塵土,,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于是,越來越多的村民開始加入長城志愿巡護隊,。鹽池縣文物管理所也爭取到長城保護資金,,采取無人機動態(tài)巡視、安裝監(jiān)控等新舉措,。
鹽池縣總面積達8500多平方公里,,是寧夏東部土地面積最大的縣級地區(qū),,位于陜甘寧蒙四省區(qū)七縣(市、區(qū),、旗)交界地帶,。歷史上,鹽池縣長期是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交界地帶,。自隋朝起,,這里便有了第一道長城,保存較為完整的隋長城如今在全國已不多見,。
“從紅溝梁村到鹽池縣城東進入陜西定邊,,隋明長城并行近30公里。從興武營到張家邊壕,,明長城頭道邊和二道邊并行40多公里,。‘頭道邊’也叫深溝高壘,,‘二道邊’又稱河東墻,。”講起長城,,鹽池縣文物管理所所長王生巖如數(shù)家珍,。
鹽池縣境內的長城不止一道,在這里能看到長城并行的奇觀,。鹽池縣地處寧夏長城核心地段,,境內有隋代長城一道、明代長城三道,,總長259公里,,占寧夏長城總長的25%。還有長城沿線唯一一座以長城命名的關口——長城關,,因此素有“露天長城博物館”美譽,。
王生巖說:“長城是由城堡、烽火墩,、關隘,、敵臺、站臺等組成的一整套軍事防御體系,,而不僅僅是一道墻,。修筑長城講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目前鹽池境內的長城墻體都是用紅土和黃土夯筑而成,。”
“長城守護家鄉(xiāng),我們守護長城,�,!睘榱吮4骈L城的原始風貌,鹽池縣2018年爭取國家重點資金1200萬元,,完成興武營至長城關長城兩側圍欄共124公里,,豎立了48塊保護碑,建設長城管理用房,。2023年實施了八步戰(zhàn)臺保護修繕工程,、惠安堡古城門搶險加固工程、東門村至東郭莊村長城圍欄工程,、興武營至張家邊豪長城段圍欄,,并打通興武營到張家邊壕東部長城自駕觀光旅游道路。
走進鹽池縣革命歷史紀念館,,一群孩子稚嫩的聲音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趁著暑假,鹽池縣博物館副館長張雨瀟正帶著“紅領巾小小講解員”進行培訓,。
張雨瀟說:“2018年開始,,‘紅領巾小小講解員’們就進入學校、社區(qū),、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等開展宣傳活動,通過孩子們的視角,,吸引更多社會人士關注長城,、保護長城�,!�
金戈鐵馬奔騰而過,、各民族交流交融、來往商販賣力吆喝……朗朗童聲讓聽眾的思緒穿越到千百年前,。如今,,長城早已不再是軍事屏障,更像是一位見證歷史的老人,,靜靜站在那里,,看日升日落,看時代變幻,。而它陪伴和守護的這片土地,,也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吳舒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