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卓嘎(左),、央宗姐妹倆在一起,。新華社記者 普布扎西攝
6月的西藏隆子縣玉麥鄉(xiāng),,迎來一年之中最美的時節(jié),。海拔5000多米的日拉山冰雪消融,,通往玉麥的公路宛如一條絲帶,,盤旋在喜馬拉雅山南麓,,載滿“朝圣者”的旅游大巴,、越野車絡繹不絕。
盤山路不知拐了幾道彎后,,世外桃源般的邊境小鎮(zhèn)跳入眼簾,。“家是玉麥,,國是中國”八個大字,,詮釋了我國西南邊陲這一新興旅游勝地的紅色魅力。
玉麥曾被稱為“中國人口最少鄉(xiāng)”,。1991年,,玉麥第一次進入人們視野。當時,只有卓嘎,、央宗和她們的父親桑杰曲巴3個人生活在那里,。父親是退休的鄉(xiāng)長,卓嘎是新任鄉(xiāng)長,,央宗是唯一的鄉(xiāng)民,。
歷史上,玉麥人口最多時有20多戶,、300多人,。隨著西藏和平解放,實行民主改革,,高原各地發(fā)生翻天覆地變化,,大多數(shù)人不堪忍受玉麥的閉塞和生活的艱苦,陸續(xù)遷出,,去更好的地方生活,。
玉麥有多苦?卓嘎,、央宗說,,下雪時封山半年。下雨更讓人發(fā)愁,,看著滿山都是綠樹,,青稞撒到土里卻長不出來。
一家人只能以放牧為生,。今年卓嘎60歲,,央宗58歲,回憶起過往,,忍不住落下淚水:“我們的母親和妹妹就因為在牧場上生病,,治療不及時才去世的�,!�
“你們?yōu)槭裁床话岢鲇覃�,,到更好的地方生活?”這樣的問題,,姐妹倆被一次次問起,,她們也曾動過這個念頭。但是,,父親桑杰曲巴的倔強和堅守,,影響了姐妹倆。
“我們吃的這點苦,,算不上什么,!多少人犧牲生命才換來西藏和平解放,。”桑杰曲巴的話,,姐妹倆銘刻在心,。
卓嘎、央宗每天的生活都在凌晨四五點開始,,牛群要在天亮前趕上山吃草,。等到夜幕降臨,牛鈴聲再次在牧屋邊響起,,忙碌的一天才結束,。這樣的生活,數(shù)十年如一日,。
除了放牧,,一家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是升國旗。站在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下,,桑杰曲巴告訴姐妹倆,,“這就是國家,有國才有家”,。
姐妹倆也像父親一樣,把忠誠鐫刻在心頭:“玉麥是我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國每一寸土地,。”
正是在這平凡的歲月中,,凝結出不平凡的精神,。邊境上卓嘎、央宗姐妹放牧的身影,,告訴世界這里不是“無人之境”,,領土主權神圣不可侵犯。
姐妹倆的堅守,,也換來玉麥的“蝶變”,。1995年,玉麥告別“三人鄉(xiāng)”的歷史,,1999年玉麥人口突破20人,,2009年突破30人。進入新時代,,玉麥鄉(xiāng)接入國家電網(wǎng),,告別缺電歷史;道路變得更寬了,;無線網(wǎng)絡覆蓋全鄉(xiāng),;在卓嘎,、央宗姐妹愛國守邊事跡的感召下,越來越多群眾搬進了玉麥,。
卓嘎,、央宗姐妹守護著這片神圣國土,譜寫了愛國守邊的時代贊歌,。姐妹倆先后榮獲“最美奮斗者”“時代楷�,!薄叭珖思t旗手”、第七屆“全國敬業(yè)奉獻道德模范”,。
姐妹倆看著玉麥一年比一年好,,感到無比欣慰。更令人驕傲的是自己的兒女也成為新的守邊人,。卓嘎的女兒巴桑卓嘎,,央宗的兒子索朗頓珠大學畢業(yè)后,陸續(xù)回到玉麥,。索朗頓珠說:“作為有知識的年輕人,,更應義不容辭地投身家鄉(xiāng)建設,繼承前輩的精神,,做新一代神圣國土守護者,。”
“卓嘎,、央宗姐妹是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的典范,。”玉麥鄉(xiāng)黨委書記胡學民說:“我們將繼承和發(fā)揚愛國戍邊光榮傳統(tǒng),,守好祖國每一寸土地,,把玉麥建設成更美好的家園�,!�
文/新華社記者 白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