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培養(yǎng)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戰(zhàn)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chuàng)新團隊,,培養(yǎng)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為做好“十四五”時期的科技工作,,我們應該如何培養(yǎng),、引進,、用好科技人才,,特別是激發(fā)青年科技人才的創(chuàng)新活力,?經濟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數學家袁亞湘,。
記者:為什么要強調“科技自立自強”,?這對我國的科技人才提供了哪些機遇?
袁亞湘:我們以往的一些科技發(fā)展過于依靠西方,,產生了現在的“卡脖子”等問題,。今后要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意味著我們需要做出越來越多的原創(chuàng)性成果。
堅持創(chuàng)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意味著科技被擺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對青年科技人員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發(fā)展機遇,。因為在國家科技發(fā)展的過程中,,年輕人一直是生力軍。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意味著在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fā)以及在國防,、國民經濟建設、社會發(fā)展等各方面,,青年科技人員都將擁有更大的舞臺,、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記者:培養(yǎng)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應該如何破題,?
袁亞湘:科技發(fā)展最關鍵的因素是人才。對于培養(yǎng),、引進,、用好人才,我們現在的普遍做法是在一些政策上給予傾斜,。我認為,,更為重要的還是遵循人才成長規(guī)律,充分考慮科技人才特殊性,,注重培養(yǎng)科技人才的科學精神,。
最重要一點,要分類制定培養(yǎng)政策�,,F在很多地方制定的人才政策往往都是統(tǒng)一模板,,事實上,不同學科人才的成長特點不一樣,,重要成長階段和對應的需求也不太一致,。
所以,人才的培養(yǎng),,要根據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特點來制定不同政策,針對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優(yōu)秀青年人才,,分類給予支持保障,,階梯式培養(yǎng)青年科研人才。要讓基層科研單位有更多的自主權,,給青年人才提供適宜的成長環(huán)境,,真正把科研單位年輕人的潛力和活力調動起來,。
記者:當前中國的青年科技人才在國際上競爭力處于什么水平?
袁亞湘:中國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水平,,可以說屬于國際一流,。比如航天領域和很多技術領域,都是年輕人為主肩負起國家的重大任務,。這些青年科技人員都非常優(yōu)秀,,不亞于同年齡段的國際同行。
我國年輕科技人員有很多優(yōu)勢,。第一,,中國人聰明勤勞。第二,,中國青年科技人才絕大多數都繼承了老一輩科學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如愛國、奉獻等,。愛國情懷和奮斗精神等,,一直是我們的優(yōu)勢。
當然,,與國際上的優(yōu)秀青年科研人才相比,,不少科研人員在好奇心驅動方面存在不足。
記者:要實現培養(yǎng)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的目標,,應該從哪些方面深化改革,?
袁亞湘:培養(yǎng)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人才,首先要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精神,,要熱愛科學,,要敢于大膽質疑、小心求證,,敢于刨根問底,、實事求是,敢于自信地從實踐中提煉出重大科學問題,。
其次,培養(yǎng)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人才,,還需要給年輕人提供好的成長環(huán)境,。要讓他們把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專注思考重大科學問題和解決重要技術難題。
此外,,培養(yǎng)青年科技人才還要解決“唯帽子”問題,。“唯帽子”會造成青年科研人員學風浮躁,、急功近利,。近年來,,國家已經意識到“唯帽子”帶來的負面影響,出臺了多項治理措施,。希望在“十四五”期間,,這個問題能得到進一步解決。
記者:當前,,國內“土博士”發(fā)展空間遠不如“洋博士”,,這種局面應該如何改變?
袁亞湘:很多地方存在這種現象,。海歸其實也是“帽子”,,科學評價不要看“帽子”,要回歸到科學本質,,以科技貢獻來評價,,而非以身份來評價。因此,,一定要廢除所有這類帶歧視性的政策,,建立更為科學的評價機制,給本土人才和引進人才公平競爭的機會,。
我們現在強調的“揭榜掛帥”,,就是看你能做什么工作,能解決什么問題,,而不是看你是哪個海外名校的博士,,或曾在哪個海外名校當過教授。
這也是“十四五”規(guī)劃中所倡導的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方向,。規(guī)劃中提到,,實行“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科技項目分類評價制度,,建立非共識科技項目的評價機制等,。這些都是讓科技評價回歸到科技本身,促進人才成長,。(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