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機(左二)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展覽(陳思源 攝)
央視網消息(記者 陳思源):孫機最近一次出現在公眾眼前,,是10月22號國家博物館甲骨文文化展的開幕式上,。已經90歲高齡的他頭發(fā)稀疏,有些傴僂,,但精神矍鑠,,是到場年齡最大的專家學者。
館長和策展人陪同步行緩慢的他參觀完了整個展覽,。他對每一件文物都仔細端詳,,滿是一絲不茍的較真勁兒�,!皩O老先生身體不如從前了,,但還是每周來一次�,!币晃还ぷ魅藛T告訴央視網記者,。
孫機是研究歷史的人里面比較特別的一位。翻閱孫機先生的書,,可以發(fā)現,,他筆下談的大多是器物,很少看到人的影子,。透過這些器物,,讀者能一一窺見古人紡織、耕種,、起居,、飲食等細節(jié),。孫機將自己沉浸在古人的柴米油鹽中,在當下的時刻中睡去,,又在歷史的晨輝中醒來,。
文物之旅
1929年孫機出生在青島,他幼年喪父,,與母親艱難度日,。19歲時,孫機只身離開青島來到北平,,進入華北軍政大學學習,,還做過坦克兵。然而這看似和考古研究八桿子打不著的二十幾年,,卻因為一個契機,,改變了人生軌跡。
孫機入行,,是從沈從文的一番講解開始的,。1934年,32歲的沈從文完成小說《邊城》,,名滿天下,。但1949年后,他卻轉向文物研究,,做了歷史博物館的設計員,。新中國成立之初,孫機調職北京市總工會宣傳部文藝科,,在勞動人民文化宮上班,,結識了在歷史博物館工作的沈從文。
那時的歷史博物館還叫北平歷史博物館,,沈從文因為不太忙,就經常到午門給游客義務講解,,孫機也跟著去聽,,時間一長兩個人就熟悉起來,孫機于是提出向沈從文拜師學藝,。此后,,孫機跟隨沈從文學習中國古代服飾史,協助整理了中國古代銅鏡的資料,,算是學藝入門,。
從絞纈、輿服到歷代文物,,沈從文口中的那個精彩紛呈的世界,,在一個青年的心中泛起了漣漪,。

孫機(資料圖)
受到沈從文的影響,1955年孫機考入北大歷史系考古專業(yè),,師從宿白,,以整理文物為一生志向,開始了“用考古學的方法研究漢唐時期的中國文物”的學術生涯,。宿白是中國考古學泰斗,,對學生要求嚴格,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安家瑤,、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等新中國考古骨干,都曾經是他的學生,。
這些機遇伴隨著孫機,,開啟了他與文物相伴的半個世紀。
格物知史
孫老先生家中掛著一幅自撰自書的對聯:“日麗橙黃橘綠,,云開鵬舉鷹揚,。”
歷史中的每一件文物,,都如同被日光照射般,,散發(fā)著奪目的光彩。他說:“它們如同架設在時間隧道一端之大大小小的透鏡,,從中可以窺測到活的古史,。倘使角度合宜,調焦得當,,還能看見某些重大事件的細節(jié),、特殊技藝的妙諦,和不因歲月流逝而消褪的美的閃光,�,!�

孫機所著的《中國古代物質文化》(視頻截圖)
孫機開始鑒賞文物,是到中國歷史博物館工作以后,。他一絲不茍,,即便對待最不起眼的文物,也要仔細研究一番,。最為業(yè)界稱道的,,就是茶神陸羽像的鑒定。
當時的中國歷史博物館有一件藏品,,是一個白色的小瓷人,,看起來不起眼,每次出國展出都被標為一般展品,保價也很低,。在鑒定這件文物時,,孫機考察比對了各種資料,反復研究,,認定這個小瓷人就是當今僅存的茶神陸羽像,,一下子讓這個小瓷人的身價大漲。
如今的文物研究常常和“鑒寶”分不開,,孫機卻嚴守學術范疇,。他調侃道,現在很多的文物研究者,,在鑒定文物時基本只有兩句話,,第一句“真的”,第二句“兩百萬”,。至于真在何處,,貴在何處,則絕不多說一句,,一般民眾對此也并不在意,。“這和做學問不是一回事,。我們研究文物是為了研究歷史,。”孫機把自己的研究,,和與逐利為目的的鑒寶熱劃清了界限,。
一站到底
豪不起眼的一個物件,孫機都能滔滔不絕地講它的來龍去脈,。
一次,,有記者去他家采訪,聊起吃飯的話題,,孫機說喜歡吃家里的饅頭米粥,。他隨口問記者:“你們知道咱們中國什么時候開始吃饅頭的嗎?”,,便興致勃勃地講起了饅頭的歷史,,讓在場記者為之贊嘆。
孫機在各地的講座,,總是意氣風發(fā),“一站到底”,,很少停下來休息,,讓在場觀眾忘了站在他們眼前的是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
他的“一站到底”,是對專業(yè)的熱愛,,也是對學術的執(zhí)著,。

孫機講課(資料圖)
孫機先生曾表示,他一輩子做的事,,就是通過文物去看文物背后的社會生活,,“以考校之功而得名實各安,當然是成績,,但總要使考訂之物事密切系連于歷史的主線,,以小見大,方為佳勝,�,!�
孫機講什么都體系明了、由來有自,,離不開多年嚴密論證的訓練,。讀孫機的書,不難發(fā)現,,他的所有論證,,都盡量用出土的實物為依據,從來不編造事實,;他所引用的材料,,包含出土實物與古今文獻,考據論證擲地有聲,。
為了在歷史和考古的領域里取得更多的進展,,探索得更加深入,他還主動涉獵其他學科,。資深圖書編輯孫曉林說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到 “十八般武藝”,,文章中體現的古文字、古文獻功夫,,理所當然,,讓人驚訝的是他對化學、物理,、天文,、數學等各類理科知識的運用。
孫機給他的一本關于古文物研究與欣賞的著作起名“仰觀集”,。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對他而言,,這一生所打交道的雖然大多是沒有生命的器物,,折射的卻都是鮮活的歷史和鮮活的人。透過這些歷史的日常,他所擁抱的,,是整個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