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en.ce.cn/video_info/2018-12-15/1544861608684.json,553,450
央視網(wǎng)消息:河北涉縣后池村是一個地處太行山深處的小山村,這里山高路險,,溝壑縱橫,自古就有“地在半空中,、路無半步平”的說法,,貧困曾像大山一樣,,壓得村民喘不過氣來。然而,,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并沒有向命運認輸,,在改革發(fā)展中他們轉(zhuǎn)變思路、開拓門路,、不等不靠,,硬是用雙手在石山里鑿出了一條致富“通山路”,用新時代愚公精神寫就了脫貧致富的故事,。

當采訪車沿著山路一點點開進后池村,,路兩邊綿綿不斷的大山上,成片的梯田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雖然是冬閑時節(jié),,但村民們?nèi)栽诿χ尢萏铩4逯鴦⒘舾嬖V記者,,這些復墾出來的梯田將全部種上桃樹,。
規(guī)劃齊整的梯田,平坦的上山公路,,這樣的景象,是村民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后池村的梯田有700多年的歷史了,,是村民祖祖輩輩養(yǎng)家糊口的根基。過去由于上山的路十分曲折狹小,,加上早些年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婦女,想去地里收點土豆和小米都非常困難,。

山高路險,、行路難,成為制約后池村經(jīng)濟發(fā)展的最大瓶頸,。2015年,,“脫貧攻堅戰(zhàn)”開始后,村支書劉留根和黨員代表改變以往自己“閉門造車”蒙頭干的想法,,專門跑到邢臺市前南峪村“取經(jīng)”,,學習別人自力更生壯大集體經(jīng)濟的經(jīng)驗,“取經(jīng)”回來后,,大家再也坐不住了,。
怎么趕超,?大家想到了修路,只有上山的路能走車了,,山上種的東西才能運下來,,運到外面去。說干就干,,村里幾名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老黨員,,每人扛起一把鐵锨和鋤頭,帶上干糧和水,,在寒冬里鏟起了開山筑路的第一锨土,。他們計劃用三年時間修兩條3.5米寬的田間道路。
老黨員們帶頭修路的“愚公精神”,,很快感染了村里的其他人,,在外打工的年輕人,發(fā)起了捐款,,村民們也紛紛扔下自家地里的活兒,,加入了修路的隊伍,這個1000多人的村莊,,最多的時候近一半的人都在修路,。
后池村的山,土地稀薄,,石頭多,,沒有資金也請不起大型設備,村民們就用土辦法,,鉆開幾百斤重的大石頭,,把石頭撐破后,再用肩挑背馱的方式,,一點點把石頭運走,。

“人心齊,泰山移”,,在全村的努力下,,計劃三年修通的路3個月就成型了。在當?shù)卣闹С窒�,,這兩條路得到了硬化,。原來一個多小時的上山路,現(xiàn)在農(nóng)用車十多分鐘就能走到,。
路修通了,,村民自主脫貧的思路也連帶打通了,有了方向和奔頭的村民們提著鋤頭再次上山,復墾荒廢多年的梯田,,一年多的時間,,修復完的3000多畝梯田全部完成綠化,春夏時節(jié),,芍藥,、金花葵等兼具觀賞價值的中藥材,和桃樹,、山楂,、櫻桃競相開放,經(jīng)濟作物種植給村民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也打出了生態(tài)旅游的名氣,。
現(xiàn)在村民們不出遠門就能掙到三份收入,一份是把土地流轉(zhuǎn)給村集體后的收益,,一份是給村集體出工的工錢,,一份是經(jīng)濟作物收成的分紅。一年下來人均收入能達到近1萬元,,而就在幾年前,,村里的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
有經(jīng)濟頭腦的村民也開始從村里的發(fā)展變化中找到了新商機,。村民王永梅開了一家?guī)ё∷薜霓r(nóng)家樂,,今年國慶長假,她和丈夫忙的團團轉(zhuǎn),。

現(xiàn)在村里的農(nóng)家樂已經(jīng)開到8家,,一年接待游客近10萬人。后池村的變化也吸引越來越多外出打工的村民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去年,,村民劉李平和村里50多戶村民合伙成立了一個養(yǎng)雞合作社,山里散養(yǎng)的雞和土雞蛋,,到年底供不應求,。今年,,劉李平他們趁勢又買雞蛋孵化了8000只雞,。
在市縣兩級政府支持下,后池村從梯田整修,、生態(tài)景觀打造,、發(fā)展集體產(chǎn)業(yè)等7方面進行了專業(yè)規(guī)劃。后池村不等不靠,,自發(fā)脫貧的故事,,讓周邊的村莊也眼熱起來,修路,、引渠,、搞種植,,正在冬閑時節(jié)的太行山深處,如火如荼地進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