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這一論述為我們文藝工作者指明了創(chuàng)作導向,。我們要在生活中感知人民的冷暖,、人民的情懷,、人民的創(chuàng)造力和智慧。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是創(chuàng)作的中心,。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是在表層,,不是在形式,,關鍵是要用心去感受,去體悟存在于平凡中的偉大,,用心發(fā)現普通勞動者的高尚人格和美德,,并使之融入作品。作品的筋骨來自于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來自于向善向上的價值追求,,來自于人民的情感,更來自于藝術家對生活,、對民族,、對歷史、對時代,、對黨對人民的真情,。只有在作品中表現出人民溫厚、樸實,、勤勞和智慧,,我們的作品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為中心”。
近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發(fā)生巨大變革,,從貧窮落后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引發(fā)世界對我們的關注,。這一點從我自己的經歷中也能深刻感受到,。
前不久,德國城市特里爾市議會通過,,將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將中國塑造的馬克思像立于他的故鄉(xiāng)特里爾市。該市市長看到塑像后,,寫下了“馬克思栩栩如生,,他的思想和理念在21世紀通過視覺藝術方式呈現”這樣的評價。近年來,,中國美術館將中國現代經典作品推向世界多個國家展覽,,西方政要及評論家普遍認為:從作品看到了一個蓬勃發(fā)展的中國。
這些事例充分說明,,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已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同,,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帶來的創(chuàng)新文化讓世界耳目一新。這也說明中國文化將在世界傳播中獲得更為深刻而廣泛的自信,。
傳播中國文化不僅是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需要,,也是世界發(fā)展的需要,是中國對世界作出更大貢獻的需要。作為國家美術殿堂的中國美術館,,我們不僅要讓中國文化在這里大放異彩,,也要讓世界的精彩文化在這里呈現。要堅信藝術作品中所深蘊的各個民族,、國家的精神,,通過交流、互鑒,、共存可以超越隔閡,、沖突,超越文明優(yōu)越,。更要堅信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其根本在于心的交流,。
我們文藝工作者當不忘初心,,這個“初心”是以人民為中心,描繪美麗畫卷,、塑造時代精神,。要牢記使命,這個使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經濟日報記者 李 丹整理)
相關專題:領航新征程